文章内容

山东女子学院 - 《今日女院》

接触与热爱

作者:文化传播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2020-06-15     浏览(138)     (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倾慕和罪恶感的矛盾情感,认为人类应接触自然,以爱心和责任心去保护环境。随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出现,作者认为拥有爱和责任心的人将与自然亲密接触。他希望每个人都能用正确的方式去接近大自然,分享与它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体验。只有关爱大自然,我们才能保持与它的和美共生状态。


在6月5日的这一天,我认真地思考着环境与自然。提到自然,心中会同时蔓延两种有些矛盾的情感——倾慕感与罪恶感。

之所以倾慕自然,是因为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生活久了,周身的细胞都在挣扎着试图逃往那个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原生态世界。而之所以察觉到那一丝该死的罪恶感,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太多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胡作非为。

当自然开始向我们投射愤恨的目光,人类终于迎来了恐惧,惊恐地拉过身边人的手一起加入到保护自然的队列中去。至此,环保已然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真正地去热爱自然,便是我们今日对人类本身最为殷切的愿望。

环境作家比尔·麦克基本认为,因为自然是人类之外的东西,而气候变化意味着地球的每分每寸都被人类改写了,自然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他的书就叫《自然的终结》。

我不同意这个对自然的定义,因为从根本上讲,人类仍是动物。我们同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享这个星球。我坚信,自然不应该是一个不可被人类碰触的地方。自然是一个有生命茂盛兴旺、有万物共同生长、有绿色和蓝色、旺盛充盈着生命的一个不断生长的地方。

在这个定义之下,事情变得有些不同。“未被人类触及之地”“没有人类的地方”,这给我们一个结论:自然已不复存在。但这可能是错误的定义。或许我们应该用多物种的存在,用兴旺生命的存在去定义自然。

接触自然,才是对自然真正的热爱。这有点像个奇迹。忽然间,我们被自然环绕。忽然间,我们可以看见黑脉金斑蝶幼虫大口大口吃着叶片,并且我们意识到它在哪。这自然原始之地就在我们鼻子底下,而我们从没注意过。

现在,我们正面对的,是诸多严峻的环境挑战,比如生物栖息地的锐减。为解决它,我们需要聪明的人、专业的人、真正关心自然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鼓励拥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去接触自然,使他们变成真正关心自然的人。

要在这个时代,与自然亲密接触。某位演讲者曾说:没有触碰,就不会有爱戴。这似乎与中国古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精彩名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许多人眼里,可以远观一个美好的景致已十分满足,但没有人会否认,自己内心还是有“融入它”“触碰它”的想法在蠢蠢欲动。我们突然发觉,周敦颐说的不可“亵玩”,其略带贬义的用词,似乎是在说不可用“玩弄”或“亵渎”的方式去接近一朵美莲。那么,如果能用正确的方式去接近它、接近大自然,会不会有另外的惊喜发生?

望而却步,还不如学会去亲近。始终要相信,人有能力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大家庭。而当我们有这份信心时,一切的触碰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在轻抚一朵花的时候,感知到了它那不可言说的娇容,它成为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点缀。我们张弛有度,清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独特情谊,因而才能从心底里热爱属于我们的大自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们似乎穿越远古,发现了人与自然最初的和美状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生,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它道出了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以天地自然为生存之源、发展之本的原始生活面貌。当每一个人以真诚热爱之心去触碰自然时,自然将给我们以最温柔的馈赠。

或者说,若我们能把外在世界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好好对待、好好珍爱,或许一切都会温和、温柔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