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独家
周末每一次回家,似乎都是怀着对母亲迫切的思念,迫不及待地坐上最早一班校车赶回家。而每一次离家返校,又都好像无一例外的是以与母亲赌气吵架、提早返校而收场。坐在校车上,我总小孩子般赌气地想:下个周末我不要回家了,我要让她也尝尝苦涩的滋味。而实际情况是从周一开始,我便又开始想家,思念母亲温暖的唠叨和家里滋味平淡的饭菜。我想,和家庭、和母亲的羁绊,大概是我们每个人这辈子都不能完全切断的联系。它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联系的背景深植在我们骨子里的,与心脏一起搏动,同血液一道流淌,只要我们活着,这份羁绊就永远不会结束。
今天离家的时候,又因为一点小事和母亲发生了口角,我觉得受了委屈,一气之下背着书包就跑出来,完全不顾母亲在背后神情紧张的劝阻,那语气那姿态,像个失去最心爱玩具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的我,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感受。我像烂俗偶像剧里的主角一样,潇洒地挎上背包,离开了这个家,一眼都没有回头,只留下一个让人心碎的背影。小时候每每看到这种情节,总会在心里翻一个白眼,但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也变成了这样幼稚的、仗着母亲对自己的爱逼着她对我一再包容的令人生厌的人。
坐在校车上,一向在颠簸中睡得格外香甜的我今日却完全失去了睡意。看着车窗两旁一闪而过的的风景,我陷入了沉思……
高三那一年,母亲为了节省我在路上的时间,让我少跑点路,在校外不远处租了一间小小的房子,每晚陪着我学习。她每日好似不知疲倦地上班、做饭,照顾我的日常生活,而我也借着学习的幌子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一切,却丝毫没有想过,这一切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繁复而枯燥的日子中,是母亲对我的爱撑起了这一切。以至于我在日后回忆高三的每个在灯光下伏案疾书的夜晚时,想起的全是高三对于成绩的担忧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一颗心全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吊着,完全忽略了身后母亲多少年如一日的付出。现在想来,也许母亲那一言不发,只默默付出的陪伴,才是我高三甚至整个少年时期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只可惜,当时的我并不明白。
上大学后,由于是在本地上的大学,便周周回家。在某次无意在电话中提到榆中这边的水果很贵,买两个苹果都嫌肉痛之后,每次离家返校,母亲总是会往我书包里装上几大袋水果,哪怕我极力拒绝,将不爱吃放不住太麻烦等理由全部搬出来用一遍,也阻挡不了母亲执意要我带些水果回榆中的决心。于是我每次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水果,一边埋怨母亲这不必要的举动,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水果的香甜。好几次在和母亲吵架之后,我取出她装在我书包里的水果,说什么也不愿意带,好像拒绝母亲准备的水果就能表明我坚决不服软的态度。现在想来,自己简直是可笑至极,只是白白伤了母亲的心罢了。我取出的,不仅是那散发着香气的水果,更是母亲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回到学校,不敢再吃水果。那其中的含义太深太重,我已尝不出甜味,只有满满的苦涩。
母亲沉默寡言,不会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说爱吃哪一道菜,她就反复地做那道菜,直到我吃厌为止。这也许是全天下母亲表达爱的统一方式,最质朴,最深情。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我面前,母亲变得小心翼翼。她在说每句话前都要反复思量,生怕哪地方不对点燃了我这个易燃易爆炸的炮仗,又是一阵无名火起。于是母亲心甘情愿用自己的包容和退让换来一时的平静,而我也没意识到自己的所做所为有多过分,母亲手足无措的样子也没能使我更体贴她一些。
上了大学,看到了更大世界的我对原有的事物变得包容度极低,母亲的一再退让反倒使我更加不满,好像她做什么都不能令我满意。我的心好像被自满所蒙蔽,变成了一个不懂感恩的人。而每次我们吵架时,只要我说出“早知道就不回家了,等会就回学校”这样的话,母亲便立刻住口,嘴唇抿得紧紧的,转过头去,不看我。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样的话有多伤母亲的心,反倒仗着被爱的资本,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也不知道,母亲为了能多留我一会在家里,做出了多大的退让,隐忍了多少的脾气。我想,我欠母亲一句对不起。或许,还有一个歉意的拥抱,为我那些不懂事与咄咄逼人,为每个令她心碎而又难言的瞬间。
深夜了,辗转难眠。想到在家时母亲和我相处的点滴细节,无尽愧意涌上心头。我不愿让争吵与冷战变成我和母亲回忆里的主旋律,更不愿在日后想起母亲难过的表情时心里涌现的全是后悔与自责。
也许是在下个周末,我会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在耳边附上一句:
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