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回到生活现场的文学之思

作者:□柴焰 李坤伦    
2020-06-22     浏览(207)     (0)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最新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亮相2020年柏林电影节,观者好评如潮。贾樟柯的电影一贯关注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遭遇和挣扎,展现底层小人物的爱恨纠葛以及他们无法摆脱的孤独宿命。而他的这部纪录电影却把镜头对准有着乡村个体经历的四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以口述史的方式重回文学诞生的生活现场,用影像之思展现1949年以来、跨度70年的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样貌。

为什么会选择文学作为影片的主题,为何选择作家作为“历史的证人”?贾樟柯表示:“优秀的作家是优秀的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为什么他们的反应这么迅速?因为文学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总是从文学中最早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分为18个章节共110分钟的纪录片,以交响乐式的节奏,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的横截面,带领观众重返曾经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学现场。影片每个章节的名字质朴而真切:“吃饭”“恋爱”“回乡”“新与旧”“远行”“病”“活着”……影片用一系列快剪镜头,让莫言、余华、梁鸿、阿来、苏童、叶兆言、格非、于坚、韩东、西川等作家,悉数亮相,讲述个人碎片化的乡土经验。影片的主体则是50、60、70年代的不同代际的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他们三位都有着乡村写作的经历。影片从贾樟柯导演的家乡山西汾阳贾家庄讲述作家马烽的往事起笔之后,跟着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回到他们各自的家乡:陕西西安、浙江海盐以及河南邓州,回到中国优秀当代文学作品诞生地的历史现场,让作家在文学世界与作家现实生活的互动中,勾画出一幅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人的精神图谱。

曾经常年生活居住在贾樟柯导演的家乡山西汾阳贾家庄、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吕梁英雄传》的乡土文学作家马烽已经离世。影片开头,几位与马烽同时代贾家庄的普通老人们,也是他作品中那些质朴农民的原型人物,代替马烽,在家人的簇拥下,一边喝着茶,一边在饺子氤氲的水蒸气中,淡然地回忆往事:饥馑年饿到吃草,村里开会治水,宣传、响应婚姻法,体验自由恋爱……马烽的女儿则坐在父亲的铜像前,如同父亲就在跟前一般,语气饱含思念与自豪地用山西方言细数父亲进京又回乡写作的前尘往事;贾平凹用陕西话讲述自己在写作艰难时,回到老家商洛寻找灵感,不料患上肝病,痛苦和迷茫之中的思索与挣扎让他终于找到了“站在商洛,或者说站在家乡,来看中国来看整个世界”的写作坐标,并完成了 《浮躁》这部厚重的作品;被分配去诊所当牙医的余华,为了能调进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拼命写作,可是屡遭退稿,没想到有一天接到《北京文学》的邀请,让他到北京改稿;影片着墨最多的是女作家梁鸿。梁鸿的非虚构著作 “梁庄三部曲”《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光正的光》被誉为是认识中国乡土之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文学作品。贾樟柯先后在南阳幼师、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村镇梁庄村等梁鸿昔日学习生活的现场进行拍摄。梁鸿坐在昔日上课的座位,走在村里的河边……坦诚而自然地用河南话回忆自己童年和少女时代,讲述自己从北京回到故乡梁庄本想要静心,在父亲的帮助下,通过书写重新深刻认识乡村的责任,写出了《出梁庄记》。

贾樟柯并不崇尚任何宏大的影像叙事,他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就是贴着时代走。他主张作家以历史亲历者和口述者的身份,适当回到生活的现场。因为大多数人存在于生活的现场,对文学的理解既需要一个艺术的现场,也需要一个生活的现场。同样是一个文学问题,电影选择在五星级酒店里讨论,还是在田野间里展现,观众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场景唤起、调动、激发人民具体情感的能力和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的确,影片中作家们回到促发文学灵感的生活现场,在家乡变迁图景之中讲述富含着他们自身在时代和命运的裹挟下所感受深刻的生命细节以及各有波折的文学创作史,这些强烈而鲜明地唤起人们已经过去的熟悉而陌生的文学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贾樟柯有意突出这些作家曾经度过的艰难岁月以及从艰难中激发出来的旺盛文学生命力,传递出一种内敛而朴素的影像力量。

很有意思的是,贾樟柯在此片音乐的选择上,摒弃了一贯对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流行音乐的偏爱,而是采用了西方古典音乐,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和《图兰朵》唱段,配合汾阳的城市街道和市井烟火,产生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或许在导演看来,流行音乐唤醒的是具体的时代记忆,而古典音乐的抽象同时也抽离了具体的时空。就像在影片最后,贾樟柯随着余华走到了东海边。余华讲起自己少年时,大海是黄色的,自己常常深夜到海边散步,也不为什么,就是一直走到天亮。兴致来时,就跳进海里游泳,奋力游着,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个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愿望,以抽象的诗意隐喻着中国人在时代浪潮的沉浮中探索自身出路时的执着和坚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整体结构较为松散,影片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历史场景,通过乡村与文学这两把钥匙串联在一起,很像是一部回望个人创作历史、反哺故土的影像抒情散文,重新唤起观众对文学的热忱和土地的依恋。贾樟柯说:“碎片化、娱乐化的现实情况更加凸显文学的珍贵。”影片让人思考文学的意义与严肃阅读的价值,在众声喧哗之中,好的文学记录下时代的悲欢,俯首倾听普通人的心灵之声,让人理解今天的中国,理解生活的变化,这样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才能衡量世界的差异性、多元化和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