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阳师范学院 - 《安阳师院报》

把握机遇积极作为

努力打好文博申硕攻坚战

作者:◎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 郭旭东    
2020-05-15     浏览(288)     (0)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按照《关于举办“安阳师范学院干部论坛”的通知》的相关内容,举办第二期干部论坛。第二期干部论坛主题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二级学院院长”,我校数位二级学院院长将在此专栏与大家分享其工作中的思考和思路、做法和经验。

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上,纪多辙书记代表学校党委提出了我校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即“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保障水平,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突破,初步建成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实现更名大学的突破,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在这个战略目标中,“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突破”为两突破其中的一个突破。这个“突破”非常重要,如果实现,它将是我校上水平、上台阶的里程碑标志,是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的综合体现。它的突破,将使学校办学层次实现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跨越,对于学校提档升级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个崭新的起点,不仅会全面带动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同时一定会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遴选了5个学科基础好、教学科研实力相对强的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二级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支持,目的就是由它们作为学校的先锋队,冲击硕士学位授予点。几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学校围绕这项工作,清醒分析和研判形势,全力实施《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对照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条件,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建设,着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明晰学科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同时实施特色名校战略,争创一流特色学科。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上,主动对接河南省“双一流”建设,以服务支撑国家、河南省重大决策和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倾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融合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积极创建河南省一流学科。不断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打造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与汉语海外传播、材料物理与化学、教师教育等优势特色学科。应该说,建设成绩是显著的,喜人的,令人振奋。

2020年将是我校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突破的关键之年,党委已把推进申硕攻坚作为今年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向全校进行了公开发布,这预示着重大机遇即将到来。面对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们不能坐而论道,不能自由落体,被动等待好事的到来,而是要积极准备,抢抓机遇,伺机实现多年夙愿,推动学校高质量向前发展。

一、强化机遇意识,应势而谋

莎士比亚曾说: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这里说的就是机遇意识,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往往也是公平的。“机遇”不是“常驻”之物,它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如何认识机遇、看待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就非常关键。

面对机遇,人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如果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没有机遇意识,再好的机遇也很容易从身边溜走。那时,就会落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结局。

强化机遇意识,就是要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遇到机遇,要千方百计牢牢抓住;没有机遇,要想方设法寻找与创造。今年,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和紧盯形势,重点研究国家在教育和人才需求上的变化情况,对申硕机遇出现的几率进行科学研判,应势而谋。要经常研究国家和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吃透其精神,把握其实质。

同时,还要深刻思考自身条件,分析我们在申硕方面的优势、短板、潜力等,扬长避短,顺势而为。

面对申硕专业的选择,历史学院一度非常纠结。在学院两个专业当中,历史学显然是有很大的比较优势的,这是一个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强、学科排名在全省非常靠前,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专业。如果让它来冲击硕士点,应该是最符合条件的。但是,历史学是一个长线的传统专业,拥有它的学校多,目前社会需求不迫切,且硕士点多,招生情况较冷。因此,我们只好忍痛割爱,暂时放弃了历史学专业。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虽然上得时间相对晚一些,但经过我们多方调查和走访,发现它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首先是目前国家有重大需求,甲骨文等古文字受到总书记重视,国家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世界文明互鉴的角度也竭力提倡文化根脉研究,这些工作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来做;其次,从河南来说,省、市、县三级博物馆就达339家,馆藏文物达480万件。这些库存的大量文物需要高层人才来进行整理、研究和展示,而我省仅有的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文博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社会需求量肯定会逐渐增加;三是我校处于中国现代田野考古的发源地,有着天然的“正宗”优势等等。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各种情势,最终在学校的帮助下,最终谋划确定拿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来冲击专业硕士点。三年来,我们从有关情况看,这个决策是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是正确无误的。

二、积极准备条件,因时而动

古人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机遇没有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能机械等待,坐等机遇降临。相反,应该主动作为,取长补短,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当机遇出现的时候,一跃而起,抓住机遇,成就事业。可以说,面对机遇挑战,人是决定的因素,最后的输、赢取决于谁能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取决于谁有准备且准备得更好、更充分。

近年来,历史与文博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院师生认真按照学校安排,对标对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牵住申硕攻坚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具体是:

1.认真明晰办学定位。经过全院上下反复讨论,从着眼国家特殊需求和结合我院综合优势出发,最后确立了我们的办学定位,即立足安阳,面向河南,充分利用殷墟考古发掘优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让文物活起来”“甲骨文研究要有人做、有传承”的讲话精神,服务国家对“绝学”人才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能够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甲骨文信息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定位,既立足于学院办学的历史和学科的优长,也呼应了社会与区域发展的急迫要求,同时也考虑了未来高质量办学的前进路径。

2.不断加强文博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一直把专业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机制,逐步建立了一支数量稳步增加、结构日趋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的文博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现有文物与博物馆专任教师16人,高级职称者占40%,有文博行业实践经历者占80%;博士学位获得者占87%。聘请文博考古实际部门副高级以上职称16人担任行业教师,聘请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为甲骨文研究院顾问,聘请甲骨学家宋镇豪先生为我校殷都学者。

3.反反复复锤炼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是专业发展的指路牌,是凝聚人才和力量的蓄水池,是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叩门砖,地位重而且要。因此,近年来我们极为重视文博专业方向的凝聚和确立,反复比较和掂量我们现有的条件,同时又充分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无数次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博专业方向的顶层设计,即发挥安阳殷墟考古圣地、甲骨文故乡这一地利优势,以着力打造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特色优势学科为建设重点,集中凝练3个专业方向,即以夏商周考古、甲骨文研究为特色、以中国考古为主要领域的考古学方向;以甲骨文信息处理为特色、以文物研究和修复为主要领域的科技考古方向;以民间甲骨的收集整理与保护、殷墟大遗址保护为特色、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为主要领域的文化遗产方向。

此外,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十分注重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加强了省内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长期奋斗在文物与博物馆第一线的专家作为行业教师,具体教育和指导学生。几年下来,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总体而言,我们这些年针对申硕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是下了一定气力的。条件基本具备,只待东风吹来。

三、补牢于亡羊之前,机来不失

常言说的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古人亦云: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机会往往是瞬息而来,转眼即去,它是留给时刻有准备的人的。而要准备好,就必须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能够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改补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因准备不足而白白丧失。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这些年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虽然已经达到了申报标准,甚至有些条件超过了要求,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努力和进一步去做工作的地方。去年以来,学院对照申报条件,组织相关人员,反复排查、纵横比对,也发现了一些不尽如意的点和面,主要是:

1.专业方向虽然确立,但师资力量不够均衡。在考古学、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3个方向中,以甲骨文研究和夏商周考古为特色的考古学方向,以及以甲骨文信息处理、文物研究和修复为特色的科技考古两个方向队伍齐整,实力较强,影响也大,而文化遗产方向相对而言则弱一些,专业人员较少,特别博物馆方面带头人因为刚刚引进过来,原来的大量成果因单位署名问题用不上,只好用另一个人代替,其他人员成果也不够丰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权衡和斟酌考虑。

2.高层次教学成果比较缺乏。由于多年来的重科研、轻教学环境的影响,加之年轻教师增多,他们的教学经验尚未积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还有待升华。因此,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方面虽然近些年也出产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有关教学方面的论著、奖项仍然寥寥,不敷使用。这个顽疾已经多年,需下决心医治。

3.学科融合的程度有待加深。近两年,计算机、法学、体育学、音乐学等在甲骨学的研究上有了新突破,我们尚未能把这些有利资源与文博人才的培养有机和深度融合。另外,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依托河南省文物大省的优势方面,以及与8家实习基地合作方面仍有可为空间,在进一步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打造高级别的文博专业研学基地、文物整理基地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合作机会。这些均需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去争取,去工作。

申硕攻坚是我校今年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前途,也是全校师生渴盼多年的美好心愿。作为学校确定的申硕重点院系之一,历史与文博学院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度自觉性,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战役中,把握历史机遇,不费分分秒秒,积极作为,补短扬长,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材料打磨得滴水不漏,把条件准备得更加充分。我们坚信:机遇虽与挑战并存,但梦想与辉煌永远同在。我们将满怀信心,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努力工作,不辜负学校重托和全校师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