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向野味说“不”。“野味饕餮”既不文明也不健康,但总有些迷信食补、爱慕虚荣的人,他们认为在招待客人时上一道野味既有面子,又彰显财力。殊不知,在满足口腹之欲与猎奇显摆心态的当口,危险已悄悄逼近。从广为人知的SA RS 病毒与埃博拉病毒,还有来源于中华菊头蝠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有数据显示,目前 70%的新发传染病均来源于野生动物。拒绝野味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更在于为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尽一份力。诚如梁从诫先生的告诫:“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任何一个孔洞对人类来说都是绝对危险的。”若是因人类的“管不住嘴”和利益熏心导致野生动物走向濒危甚至灭绝,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牢记教训,敬畏自然,爱护生态,改变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
使用公碗公筷,是卫生也是关爱。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将公筷公勺推至公众视野,筷子成了热议的焦点。作为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筷子不仅是实用的餐具,更见证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与文明。节庆聚会之时,从请客时“多个人多双筷子嘛”的盛情,从落座后长辈“大家动筷子吧”的招呼,再到频频布菜、推杯换盏的热闹,无不透着中国特有的人情味。但这也为病菌的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疫情防控的当下,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同餐共食、公筷私用则成了病毒传播的途径,传染性病毒的交叉感染更是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人,因此使用公碗公筷将成为餐饮新时尚。古有举案齐眉,本义为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今有使用公碗公筷,涵养健康餐饮,文明正当其时,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回归。从这顿饭开始,使用公筷公勺,一起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养成健康生活,注重修身修心。17年前,67岁的钟南山院士,奋战在“抗击非典”前线,“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是他职业操守的体现;17 年后,84 岁的钟院士,毅然奔赴武汉,用精深的专业素养诠释“逆行者”的内涵。得利于健康的生活作息与饮食习惯,已到耄耋之年的钟老先生仍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引领全国人民和新冠病毒赛跑,冲在抗疫斗争的最前方。现代人熬夜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危害身体的同时也给了病毒可乘之机,因此修身应提上日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关注身体健康。大疫当前,面对狰狞的病毒,形形色色的谣言层出不穷,以平和理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展现生命个体自内而外充沛昂扬的正能量,也很重要。生命个体的日常修为,不仅在于修身,更要注重修心,只有内外兼修、身心俱进,才是现代人身体健康应该具有的完整内涵。
如果不能在一线做“勇猛”的战士,那也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疫情之后,理当发挥文化的自净功能,因“疫”而除生活陋习,多一分文明习惯,多一分健康保障,让向上向善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
(许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