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战疫日记 许珊丽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我校87级医疗系校友,甘肃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2月21日,我们甘肃第六批援鄂医疗队172人在众多的亲朋好友一片欢送中奔赴武汉,送别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飞机飞驰在蓝天之下,飞过雪山、飞过黄色的梯田、飞过一片片水洼,飞过一架空无一物的高架桥,我知道武汉到了。
那天的武汉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却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本应车水马龙的街道空无一人。感觉空气中飘满了病毒,大家都不愿意开口说话。在飞机上我们就已经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没有相互介绍、没有相互的问候、有的只有沉重的心情,和对以后每一天的猜测。很快就到达了位于天河机场附近的湖北空港酒店。
入住酒店后队员们稍作休整,即安排大家进行岗前培训,反复练习穿脱隔离服,并请来感控的专家及武汉从事一线战斗的呼吸专业教授为队员们带来专业知识讲座。而我作为医疗队的副领队为队员们做好一切保障工作,最重要的是工作流程。如何从酒店到支援医院,如何做到“三区两通道”,包括医生、护士的工作时间如何衔接。2月25日,医疗队整体接管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呼吸与危重症科一、四病区。武汉中心医院是武汉市定点新冠收治医院,医院共21层楼,除三个清洁区外其余每一层都是新冠肺炎患者的隔离病房。我们接管的两病区共80张床位,在院64位病人,患者以70到90岁的老年人居多,大多数是新冠肺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后遗症、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等,治疗时不光治疗原发病,还要考虑合并症的问题。我们的医疗队员来自于呼吸、重症、感染、心血管、内分泌、中医等专业,不同专业的医生组成多学科联合治疗团队,可以为每一个病人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尽最大能力做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总目标。
第一次穿隔离服进病房,既兴奋又害怕。虽说来之前就安慰自己依旧是作为一名医者执行任务,只是换了职业地点而已,即使害怕,也不能显露出来,不能让患者失去信心。当自己全副武装站在患者面前时,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之前的担心和害怕突然间销声匿迹。
印象深刻的有一例75岁男性,新冠肺炎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该患者院前每月抽胸水治疗一次。此次入院受疫情影响住院近2个月期间无法行各项侵入性操作治疗,患者胸闷气短症状很明显、情绪激动,拒不配合治疗。我队接管病区后,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稳定情绪,第一时间与后湖院区医务处取得联系,协调B超、心胸外科等相关科室协作,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解决了患者痛苦及思想负担,最后该患者痊愈出院。
还有一例91岁男性患者,新冠肺炎合并阴囊湿疹,因长期卧床,整个阴囊部位皮肤大片溃烂、破损、血肉模糊,翻身都很困难,老人特别痛苦,不思饮食,不配合治疗,有不想活的念头,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又在内科病房,换药很不方便,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赛肤润、美皮康、3M皮肤保护剂辅助治疗。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损伤皮肤得到恢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我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当生命无助时带来的绝望,有一位88岁的老年女性,既往体弱,有胃部恶性肿瘤并远端转移病史。此次因家族聚集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患者本应享受最后时期的关怀治疗,可是因为感染疾病的特殊性她所牵挂的家人不能陪其左右,老年人有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绝望的心理驱使她不能配合治疗,我们的医护人员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不但要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也要处理患者创伤后的心理障碍。真正的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此刻是脆弱的,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终是采取了拒绝进食水、拒绝一切临床治疗的方式来了此一生。老人在临走时颤颤巍巍地握住了护士的手说“谢谢你们”。每提起此事我们都感慨万千。在武汉的33天,每一天都有伤感有绝望,有兴奋有失落。
特别要提的是此次武汉之行有着预料之外的惊喜,或许我们就是两条平行线,可是因为一场疾病、一次号召、分别28年的大学同学在同一家医院竟然匆匆相遇,见面的场所在穿隔离衣的地方,没有了青春的容颜,只见到那个熟悉的眼神,那时没有过多的话语,激动地心情只能表达在一句“一定要保重、注意防护”中。
我们仅仅是短期战斗在武汉的普通医务人员,让我们感慨万千的是那些依旧在抗疫一线的当地医护人员,他们一直坚守岗位,在疫情最初没有任何防护的时期、在疾病爆发缺少防护的时期、当我们结束战斗返回时,是他们怀着感恩之心,深情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