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宅”家科研,书写不一样的精彩

2020-04-01     浏览(128)     (0)

本文介绍了疫情期间高校教师团队和科研团队如何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团队成员利用在线平台,完善教学内容,开展文献阅读和写作工作,加强沟通交流,确保研究计划不间断。科研团队积极通过网络交流和电话交流,调整研究计划,并洽谈新项目。疫情虽挡住了出行的脚步,但团队成员们仍积极利用宅家时间积累知识,积蓄能量,共同前行。





  创新课程建设并推进研究。2月6日晚,丁锦宏教授通过“课程派”直播的形式,就“如何借助合适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主题,辅导团队成员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策略。针对该课程上一轮的资源建设,他又重新拟定了课程大纲,要求团队成员研讨“课程大纲、章节编排、呈现体例、随堂测试、交流讨论、录屏讲解”等内容,研究如何创新下一轮的课程建设。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严奕峰、许映建、郁美、刘霞等5位老师,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遇到困惑,微信讨论,切磋交流。短短9天时间,完成了以往需要一学期才能达到的目标,最新修订的“教育学基础”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授权发布。
  特种医学研究院高永静教授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有的项目需要开展动物实验收集数据。原本计划大家过了正月初十就返回学校开始实验,受疫情影响,二月底前所有研究生不能返校,动物实验无法开展。课题组老师和同学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文献阅读和写作工作,按照年级和研究方向建立了不同的QQ群,每天交流工作进展,大家互相督促,工作效率很高。
  电气工程学院郭晓丽副教授完善了中国MOOC网《电力工程》的教学内容,在线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电力工程》,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提升在线指导成效。
  张謇学院院长倪红军教授十分关心团队中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除了安排团队老师在线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论文外,还指导研究生根据各自研究方向主动创新,撰写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
  疫情来临,“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建成的“在线课程”更加凸显价值。丁锦宏说:“非常时期,作为高校教师,更要花力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论文写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写在服务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中!”
  “宅”家服务不停歇
疫情当前,一系列外出调研交流活动只能暂时搁置,而这也成为许多科研团队消化前期调研资料、深入思考研究课题、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的最佳时机。
  严峻的疫情形势不仅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给地方的经济建设、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研究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虽不能到一线奋战,但可以发挥好智库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等功能。”在他的带领下,研究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开展了疫情防控相关决策咨询研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库力量。目前已向南通市委市政府提交1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南通市经济运行影响的研究报告”,正在组织课题组开展关于疫情对江苏省经济运行影响的相关研究。
  与此同时,结合南通“十四五”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课题组开展了相关决策咨询研究。在前期收集到的南通及苏、锡、常等地的发展现状资料基础上,通过电话和网络交流,分工完成了一项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的决策咨询研究报告。
  当前,倪红军及其团队正在开展新能源及其装备领域的相关研究、铝灰渣固废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研发和省部级新项目的申请,并积极开展新材料及先进制造装备的研发。受疫情影响,虽然无法到企业一线、实验工作也无法开展,但团队积极通过网络交流和电话交流,沟通并调整研究计划,确保在研纵横向项目研究不间断,新洽谈横向项目不中断。目前,团队与合作企业洽谈的2项重大横向项目进展顺利。
  郭晓丽利用宅家时间,在家中建立了录音室,为南通市供电公司员工录制了 《高压电工作业》40讲的视频教学,针对社会需求,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虽然疫情挡住了出行的脚步,但是这段安心宅家的生活,让科研人员们更加懂得珍惜:有的成了“超级奶爸”;有的成了孩子的“好朋友”;有的终于有时间陪伴老人,听听他们每一句关切的唠叨,成了老人心中的“好子女”……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安静的假期,好好沉淀自己,用心感悟生活。积累知识,积蓄能量,共同向着南通大学‘8050计划’的目标阔步前行!”高强说。(陈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