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特殊时期,通大师生这样开启“云课堂”

2020-04-01     浏览(192)     (0)

本文介绍了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学校的教学改革,以适应远程授课的需要。学校邀请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检查督导线上教学运行情况,优化学生体验,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还将线上教学作为新常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上为摘要,如需更多信息,可详细阅读文章。





  新冠病毒的免疫损伤机制是什么?血浆疗法到底有什么作用?疫苗是怎样研制的?”开学第一课,医学院贲志云老师就向同学们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将专业免疫知识与病毒疫情有机结合,她专门增加了“新冠病毒与免疫”的主题开放性讨论,并对抗“疫”前线的英雄医护人员事迹进行了分享和交流。看到同学们在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她原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留言区,同学们这样写道:通过这次疫情事件,我深深明白了专业学习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学习医学的初心、勇气和信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顾志龙老师的哲学课古今中西熔于一炉,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还常常在网上说起他的课,要回母校来看看他。直播第一课,顾老师妙语连珠,一气呵成。哲学、世界观、存在等同学们敬而畏之的枯燥概念,他结合疫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每句话每个字眼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节课好短,弹幕飞舞,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再见。顾志龙说,网络教学两个小时,课前准备的时间10倍都不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沈学华老师带领学生用“数学建模”的理论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保护人民群众;纺织服装学院张海峰博士重点介绍了驻极体熔喷材料在口罩上的应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非织造材料在医疗防护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敬畏感;化学化工学院赵勤博士在给生物专业学生讲授有机化学时,强调运用有机化学从分子水平揭示生物学现象,从分子层面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肩上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说,学校将进一步把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发挥思政课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理论魅力,积极培植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
  推动学校社会同频共振
如今,远程授课成了全国教师的“刚需”技能。形式多样的授课模式不仅获得了在校学生的点赞,很多教师还“跨出”校园,面向全国推广教学经验,促进学校与社会同频共振。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周建忠教授是学校线上教学的引领者。他率领团队开发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楚辞研究”和《楚辞》象征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接受全国高校选课。为了防止在线教育平台服务器过载的情况,他还制定了“微信群互动+录制上课音频”的方法作为应急预案。
  教育科学学院韩恬恬副教授去年参加了长三角地区智慧教学比赛,算是比较早试水“远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她在“爱课程”上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对学生在线学习内容与进度进行筛选和管理,并在“课堂派”平台资料区里准备好电子教材、补充教学视频等,提前测试好考勤、签到、课堂讨论等直播功能。她还和全国2000多名老师分享如何进行远程授课。韩恬恬说,直播课更能打造真正开放互动的上课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分解用背面,集体跟音乐练习用镜面,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好。”开课半个多月来,体育科学学院沈金花老师早已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线上教学经验。每晚7点,她都面向全国的舞友,准时在抖音进行直播教学,大家可以进入直播间一起学习和互动,并在评论区写下各种问题。“让学生爱上我的排舞课、期待我的排舞课,这就是我努力的目标。”沈金花说。爱跳舞的学生们也都激动不已:“线上体育课对是从未有过的经历,从来没想过一个晚上就能学会一支舞!”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第一时间对推迟开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工作做出相应调整,主动与多家网络课程平台沟通协调,确定了8796门课程资源,整理好教师使用手册,落实培训方案,并针对具体情况迅速完善延期开学教学工作预案。学校还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向社会免费开放了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内的21门国家级、省级等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据初步统计,今年学校春季学期将有700门左右的课程在线上开设。学校还邀请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纷纷进入线上教学实时课堂,对线上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特色的MOOC+SPOCS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将以此次网上授课为契机,让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新常态,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浦玉忠说。(陈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