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昆山韵致
文章介绍了昆山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和特色美食,强调了昆山对作者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对昆山美好未来的期望。
MV《昆山是我家》中唱到:“昆山是我家,我家在昆山。这里的春天百花鲜,这里的乡音水样甜,这里的人美心更美,这里的大路通天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昆山人,这首洋溢着对昆山的热爱的歌曲足以引起我情感上的共鸣。昆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昆山被誉为中国百强县之首,固然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密不可分,但与它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更是息息相关。昆山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大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景象,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绝对的宜居胜地。
“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到昆山,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特色美食了。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不光在风俗上各有千秋,饮食习惯上也是大相径庭。谈到昆山的特色美食,青团子、奥灶面、大闸蟹,陆家浜糖枣等等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索这些美食背后的世界,因为了解美食不仅仅是品尝其味道,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中蕴含着的当地历史和文化,并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先来说一说这青团子。记得每年的清明时节,各家各户便自己割艾草做青汁,同晾干的水磨纯糯米拌匀,揉和,做青团子。每每这时,我便总是要缠着奶奶做青团子、吃青团子。黑芝麻馅的,咬一口从嘴里甜到心里。从奶奶口里得知,原来青团子从前是我们这一带清明节扫墓时的贡品,尽管并不是很贵重,但是每家每户总是自己制作青团子,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了自己的心意,表达了对祖先由衷的尊敬和深深的怀念。因此,作为后代的我们,在品尝青团子的同时,更应该将这份对于祖先的尊敬传承下去。
然后便是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了。由于从小居住在阳澄湖边上,我对于大闸蟹背后的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了。在我看来,巴解作为第一个敢于尝试吃大闸蟹的人,无疑是勇敢的。而这份勇敢,正是我们这些刚刚踏进大学校园,对周遭环境无比陌生,对前途充满迷惘和恐惧的新生们所需要的。刚刚踏入大学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我们唯有像巴解那样,敢于尝试,方能获得让人惊喜的结果。
当然,谈到昆山,值得一提的,还有属于它的昆曲文化。《昆曲纪录片》中描绘道:“有一种声音,即使你是第一次听过,它会像树根铸刻在石头上一般,紧紧地抓住你的心头,这种声音,来自于时光的积累,最终成为文化美学的类型。”这种声音便是昆曲。几百年来,这种吟唱穿梭在昆山各地的深巷窄弄里,空气中漂浮的,都是昆曲的影子。我有幸在高中校园中观看过老昆曲艺术家们的巡回表演《游园惊梦》,那婉转的曲调似乎仍然回荡在我的心头,那水袖罗裙,演员生动丰富的表情,似乎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现如今,尽管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学习昆曲的人却越来越少。为此,唯有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对昆曲心存热爱和敬意,昆曲才会永远存活。
昆山,它如同中国这串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最后,心中一股自豪油然而生,不禁想高唱“昆山是我家,我家在昆山!”(中文师范181 陈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