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晨来晨去入仙境

作者:詹 皖    
2020-04-01     浏览(104)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的父亲在家庭和职业生涯中的故事,包括童年、青年、中年和晚年。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勤劳、认真的人,对家庭和子女充满关爱。他的故事也展现了南通近代校歌文化研究的历程。




  家父讳晨,祖籍安徽,出生在江苏东台角斜。90年前,19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那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的奶奶曹桂珍把我的爸爸带到了这个世界。五年前,那是农历十月,同样是二十四的早晨,爸爸静静地离开了深爱着他的、我的妈妈和他的六个儿女们!那天虽然已近冬月,老天爷却赐了一个如春的暖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下午,我坐在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爸爸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我,我知道爸爸想说什么!第二天的早晨,爸爸就永远离开了我们,那天的阳光见证了永恒……
爸爸和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六个孩子,把他学习工作过的沪、宁、闽、苏、鲁、皖分别取作我们兄弟姐妹的名。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或简单或复杂的故事。
  童年:爸爸快乐又幸福
清末,曾祖父带着我的祖父从扬州来到了现在的海安,结识了在海安经营酒坊和酒铺的曹老板。他们相见恨晚,曹老板把膝下的三女儿许配给我的爷爷。民国初年,爷爷奶奶大婚之后,爷爷带着奶奶,用陪嫁的金银细软做本金,在东台角斜做生意,经营绸布、棉布、棉花卷等。
  奶奶快三十岁时才生了我爸爸,所以爷爷奶奶非常疼爱爸爸,视同至宝。爸爸5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爷爷奶奶便请来戏班子,给全角斜镇上的人唱戏七天。听爷爷说,大戏唱到第五天,爸爸的病就好了!爸爸八岁时就读角斜初小,小学校长是汪亮夫秀才。他记性很好,少年时代背诵的总理遗嘱,到晚年时依然一字不差,极流利地背诵。爸爸79岁那年的深秋,给我清晰地唱出了他童年时代的“角斜小学校歌”,并且把歌词、歌谱、词曲作者均笔录给我。这是我收录南通近代校歌中的第一首。
  正是这首校歌,开启了我从2007年大年除夕开始搜集、整理、出版南通近代校歌的历程。
  我搜集整理的69首濒临湮灭的校歌得以并结集出版,又经八年研究论述,包括90年前的南通大学校歌的守成和续唱,个中辛苦和快乐,言辞无法细表。
  如今,硕果已成而父亲已逝。我深深感激他为我开启了南通近代校歌文化研究的历程,正以多种研究成果告慰爸爸的在天之灵,南通近代校歌文化因了他的启发得以传承!
  青年:爸爸充实又美好
1942年,爸爸就读角斜慈善会养正中学,校长王子师毕业于上海国立水产大学,学校的校训是“善德正中”。抗战结束前两年的秋天,爸爸来到上海,在与爷爷一起做绸布生意的朋友家住下,又继续了初中的学业。爸爸说,在上海的四年除了读书,就是在天蟾剧院看戏。解放战争中期,爸爸回到苏北,经堂姐楚青(詹永珠、爸爸扬州堂伯伯家的女儿、粟裕将军的夫人)的帮助,到盐城东台新四军某部做速记员,负责在首长开会和交谈时做纪录。1948年春,爸爸被派往河南学习表演《血泪仇》《放下你的鞭子》等秧歌剧,然后再回到苏北地区农村组织进步学生演出,宣传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政策。
  解放后,爸爸回到角斜,完成了爷爷指腹为婚的“革命任务”。1950年4月30日毛主席签发了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爸爸获得了真正的爱情。
  离婚后的1951年农历三月初三,爸爸和小学毕业后做代课的王老师结婚。他们62年艰苦奋斗的岁月,见证了共和国发展成就。记得我1978年读高中的时候,爸爸经常说,文化大革命让你的哥哥姐姐没有一个人能好好读过书……
中年:爸爸艰辛又勤奋
爸爸在解放初期的工作是受他的表哥缪应国的影响。表伯伯解放前在南通观音山一带买卖棉花,爸爸跟着表伯伯就学得一手绝活———棉花拉丝和等级评定。建国后,政府成立棉麻公司,棉花由供销合作社下的棉花收购站统一收购。
  1953年春天,爸爸就职海安县棉麻公司,负责海安县棉花收购时的等级鉴定,同时负责各乡镇棉花收购站棉检员的技术培训。在这以后,爸爸经常到南通地区行政公署棉麻公司、苏州棉麻公司、江苏省棉麻公司等地学习交流,做棉花收购前的打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安县乡镇棉检员全都是爸爸的学生。我小时候记得爸爸有一项工作,就是发放全县的棉花票。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棉花票的图案设计非常好看……爸爸1996年获得了全国购销合作总社颁发的棉检工作30年纪念奖牌。
  爸爸不仅自己在专业技术方面不断进步、有所建树,还鼓励妈妈继续学习深造。1954年秋天,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妈妈考入如皋师范学校,每逢周末爸爸都到如皋看望妈妈。妈妈在1956年秋天毕业的时候,又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去年春天,我陪同妈妈去如皋看了她的母校,妈妈回忆了当年学校生活的许多故事……
晚年:爸爸惬意又愉快
爸爸退休后经常来南通小住几天,我患有鼻炎,闻到烟味就喷嚏不断。四十多年烟龄的爸爸为此戒掉了香烟!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很少听到过爸爸的歌声。晚年的爸爸日益迷上了唱歌唱戏,经常给我讲解京剧的流派、剧目中的人物演唱的曲牌。
  爸爸对我的关爱和培养从我初中、高中、师范到大学,总是无微不至!我初中到县城教师进修学校文艺班学习音乐,记得报到的那天,爸爸肩扛着棉布大口袋,里面装着两床被子、枕头和衣服,我们一起从现在的海安县中学附近,原来石板街上的“交通旅社”,走到烈士陵园附近的文艺班。这距离在开车居多的今天看起来似乎不足挂齿,可是那天下着蒙蒙细雨,爸爸扛着大包,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当时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一回忆起来心中就无比酸楚。
  我在李堡中学读高中的时候,爸爸每天三件事雷打不动。
  一是准时为我做好午饭;二是为我到轧花厂冲两瓶开水;三是每天上午从厂里带回一份《光明日报》。
  爸爸说,《光明日报》副刊上的文章好,多多阅读,对高考写作文有帮助。就是这点底子,让我报考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时,文化总分获得了当年全省第一名……
  爸爸50岁的那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50元买了两张高背的藤椅,这对藤椅陪伴着爸爸度过了35个春秋。1987年的初冬,爸爸来到南京。我们父子俩在逛夫子庙的时候,爸爸对我说,小时候他住的房子又高又宽敞,堂屋的门上面是玻璃格子,下面是四季花卉。高高的堂屋上面,爷爷从如皋城里买来四盏红木雕刻的大宫灯,每逢佳节都要点燃蜡烛。房子毁于“三打李堡”的战火之中。那天爸爸买了四盏雕刻精美的宫灯,庆祝自己六十岁的生日……
  上个月初回角斜,我和大姐、梅姐在老家整理房屋,扔掉了许多没有用的杂物,仍然留下了那两张破旧不堪又有故事的藤椅。那天临回南通时,我拉开宫灯里的电灯,高高挂着的四盏宫灯,照亮了堂屋……
  爸爸最喜欢吃的是月饼,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最惦记的人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