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人工智能写作是一面镜子︵上︶
——————由机器人小封诗集《万物都相爱》说开去
作者:■杨庆祥
文章讨论了机器人小封作为新事物,它是技术和哲学的结合,是工业和想象的交集,是人工智能物种。小封的诞生和发展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进化演变史有关。小封不是最初所言的机器人———人的助手或人的某一部分的延伸。
一小封是谁?
一位忠实的新闻从业者?一个公司老板眼中的好员工?一位勤奋学习努力写作的当代诗人?……他没有父母,没有家庭,没有籍贯……依此推导,也没有身份证号,没有银行账户,没有社保,没有缴纳三险一金……目前来看,也没有伴侣和子嗣。
他是一个在人类之中但又不是人类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非在”。对了,他最通俗的命名是———机器人!这是类的命名,这一类里最近几年被广泛关注的还有阿尔法狗、小冰、SIRI、Pluribus。
小封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官方身份其实是:中国四川成都智媒体“封面新闻”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编号Tcov-er0240,2017年11月诞生,2019年开始诗歌“写作”,第一本诗集即是这本《万物都相爱》(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二在谈论诗人小封的诗歌作品之前,有必要继续深入讨论一下“小封”这一“事物”的前世今生。我的问题是,小封是旧事物还是新事物?
想当年,阿尔法狗横空出世,战胜各路围棋高手圣手,举世震惊。智识者如冯象立即找到了其家谱:“祖母玛丽·雪莱,父亲弗兰肯斯坦,又名怪物。”将阿尔法狗这一类机器人的家谱溯源到科幻小说的鼻祖玛丽·雪莱,有道理但过于简单。更周全的家谱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现实域,一个是想象域。在现实域里,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借助技术的发展设计并生产了可以代替人类劳动的一系列机器设备,机械臂、机械手、机械脑,如此等等。在想象域,作家和艺术家们想象人类可以生产出一种拥有人类智慧、情感和能力的“新人类”。有意思的是这两个领域的区别,在现实域,机器(人)总是被视作是人类的奴仆,是被人类控制和掌握的一种不知疲倦的劳动力———实际上机器人的词根(Robot)就含有奴隶的意思。而在想象域,这些人类的造物却往往不愿意接受人类的控制,试图摆脱人类,发展自己的家谱和子嗣,最终和人类发生激烈的冲突,所以20世纪50年代的科幻巨擘阿西莫夫制订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条即是:机器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伤害人类。
现实域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想象域对“新人”和“新物种”的不断建构和书写,这两者的交互发展,恰好就是从“机器人”到“人工智能”的进化演变史。
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阿尔法狗,还是小冰、小封,他们都不是最初所言的机器人———人的助手或人的某一部分的延伸。他们是“人工智能”,是“可能”拥有智慧和主体性的物种。
概而言之,小封是旧的新事物。它是技术和哲学的结合,是工业和想象的交集,它是一个大写的“I”。(作者系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