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在意大利抗疫战中的人大人(上)

作者:■许颖    
2020-04-23     浏览(213)     (0)

文章介绍了作者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的工作经历,描述了疫情下的真实生活,包括意大利政府宣布“锁国”、防控措施升级、戴口罩的人增多、超市限流等。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意大利人在戴口罩方面的错误做法。




  2015年9月,我被人大派到人大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做中方院长,一转眼已经在意大利工作快五年了。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创办于1088年,位于意大利北部小城博洛尼亚市。这个城市不大,但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氛。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9年,现有12名中方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人大派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所以,我们是人大在意大利的小分队。2020年1月,中国首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意大利为在中国的家人朋友买口罩寄回国,为中国的家人朋友担心。可没想到从2月21日开始,疫情在意大利突然爆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病例从3人增加到超过5万人,死亡人数超过中国,成为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现在形势逆转,变成中国家人和朋友为我们担心了。
  那么意大利的疫情到底怎么样?在意大利的生活如何?这篇文章想让更多人了解意大利疫情下的真实生活。日常生活3月9日晚上,意大利政府宣布“锁国”。刚开始的几天,人们仍然去自己熟悉的Bar喝咖啡,街坊邻居遇到了也聊聊天。但打招呼时不再亲脸拥抱,聊天时的距离也明显隔远了。
  以游客为目标客户的Bar基本上没人光顾了。疫情爆发后,意大利的旅游遭受重创。从这家Bar摞起来的红椅子、空着的白桌子就可见一斑。
  一开始街上还是没什么人戴口罩,我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居然也是没有把鼻子遮住的。戴口罩不遮鼻子,已经是意式口罩戴法的一个梗了。
  蔬菜店菜品丰富,肉店、海鲜店东西新鲜,超市供应充足。“锁国”政策没有让淡定的博洛尼亚人民引发抢购潮。
  随着疫情加重,意大利的防控措施也相应升级。除了烟店、食品商店、超市、药店等开放外,其他商店均不能开放。
  此时,人们才渐渐重视起来。戴口罩的人开始增多。
  与此同时,口罩和消毒免洗洗手液迅速售罄,药店贴出没有货的标示。不过,意大利人即使戴上口罩,很多人的戴法也是有问题的。上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位姐姐,防护意识看起来很到位:一次性手套、加上口罩、还有墨镜,一样不少。可等等,这又是个意式口罩戴法的执行者,鼻子还露在外面呢!对于很多意大利人来说,口罩就真的只是“口”罩,把嘴罩上就完事,真需要让中国朋友来辅导辅导如何完成抗疫作业。还有人戴了口罩也约等于“裸奔”。
  遇上需要排队的情况,人们常在室外排队,个个距离很远,从原来的南欧热情亲近风秒变北欧冷淡疏远风……而原来游人如织的广场、街道均显得空空荡荡,有种特别的萧索。包括奢侈品商店也都关门了。看到一个LV店不仅大门紧闭,居然把陈列的货品也统统收走,就剩空荡荡的店铺了让人感到很诡异……超市仍然正常开放,但实行了限流。人们排队时都保持较远的距离,采用芬兰式排队法,而且大部分人都带上了口罩,大约需要排半小时才能进超市。超市入口提供免洗洗手液和一次性手套(即使在非疫情期间,意大利超市也会一直提供一次性手套)。进了超市后,就可以随意逛了。货品齐全,价格稳定,并没有涨价现象;从手纸到罐头,从意大利面到西红柿酱,也没有什么东西缺货。最棒的是免洗消毒洗手液有货,价格2.99欧一瓶,好多药房都买不到,但大超市有卖,而且并没有限购。意大利羊肉和猪肉的价格比中国便宜呢。
  收银时照样排队,人与人之间依然隔得很远,一个走了另一个结。限流措施让购物过程延长至少一小时,让大家情不自禁地多买东西,毕竟,每个人都不想排了这么长时间的队只拎袋面包回去……这样大家可以减少出门购物次数……(作者系新闻学院副教授,现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