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共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靖边跑驴、横山老腰鼓、府谷二人台、清涧道情、榆林小曲、绥米唢呐、白云山道教音乐、陕北民谚、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的研究与保护,任务非常艰巨。榆林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并获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学者投身到榆林非遗的研究中来,短短几年,已取得了累累硕果。
横山老腰鼓在陕北境内影响甚广,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陕北民间艺术的代表性形式,其表演技法呈现出原生态的特点,道具、服装、造型、舞蹈等方面皆独具特色,充分展现出陕北人的精神文化特质,是研究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2018 年 ,榆林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冯涛对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进行了口述访谈,对横山老腰鼓的艺术渊源、表演特征、保护传承及艺术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冯涛 (以下简称“冯”):李老师,我从一些研究资料上看到关于横山老腰鼓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源于宋代的祭祀活动,有人认为是从明代开始的,您认为横山老腰鼓起源情况如何?
李成元(以下简称“李”):我推断横山老腰鼓起源于明代中期,最初是源于军事演练,鸣鼓敲锣长号,起到配合作战的作用。横山自古地处边塞,戍守边关的兵士佩戴腰鼓,发现敌情后以击鼓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作战时,以腰鼓声激发士气,指挥冲锋;胜利后击鼓起舞,欢庆胜利,依军事阵法变幻队形。当地边民受其影响,纷纷效仿,进而腰鼓由军事领域的实用目的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方式。其奔放激越、刚健威武呈现出鲜明的军旅色彩。横山老腰鼓与当地百姓生活也有着紧密的关联,陕北牧羊人为排遣寂寞,以羊皮制鼓,敲击驯羊,也作娱乐之用。之后不断发展演变,加以即兴表演动作并辅以吹打乐器伴奏,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就是按照旧时说法,打腰鼓具有祛邪除妖的作用,所以早期的腰鼓表演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击打腰鼓娱神祈福,表达自身朴素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在乡村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成为民间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舞蹈的形式。
冯:横山老腰鼓有文腰鼓和武腰鼓的分类,那么从地域上来说是如何分布的?
李:横山老腰鼓遍布横山区的乡镇、村落,其中根据表演风格的不同各有侧重。文腰鼓动作幅度较小,表演起来身姿轻盈活泼,潇洒从容;武腰鼓表演时动作激烈,粗犷奔放,尤其是跳跃、旋转的动作,充满了力量之美。文腰鼓分布在横山区无定河沿线,以党岔镇南、北庄和马坊村腰鼓为代表;武腰鼓主要分布在横山区东部山区和黑木头川一带,以南塔办事处张存有地村、响水镇李家楼则村腰鼓为代表;文武腰鼓主要分布在芦河川一带,以赵石畔镇王皮庄、横山镇马家梁村腰鼓为代表。这是就老腰鼓的整体风格从地域上进行的划分,其实在实践表演中,文腰鼓与武腰鼓的动作又是交织在一起的。有些人认为年轻人打腰鼓时跳得高,舞姿能够飞起来就是武腰鼓,上年纪人打腰鼓慢就是文腰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打得激烈不见得就是武腰鼓,打得慢不见得就是文腰鼓。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的动作上,武腰鼓一定要有武的姿态和动作,一定要打出气势来。
冯: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武腰鼓将武术的元素糅合进腰鼓表演中了。
李:对,可以这样理解。武腰鼓中一些常见的动作有“二起脚”“鹞子翻身”等,即使打得慢它也是武腰鼓。但是有一些动作,例如:
“缠腰过堂”,即使你打得再快它也属于文腰鼓。横山老腰鼓是文武腰鼓的结合,混合起来表演的,具体用文还是用武要看具体场合的需要,灵活地来组合、配合。光打文腰鼓,观众看的时候就觉得没有气势。光打武腰鼓,动作幅度大,四五分钟下来,演员就浑身汗水,气喘吁吁了。就像作战时锣鼓喧天,人们要宣泄自己的情绪,看起来粗犷豪放,动作激烈,但是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快的节奏,还要慢下来,有涨有落,做到张弛有度、文武相间。
冯:一场腰鼓打下来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李:一般需要 15—20 分钟。老腰鼓表演的场子有很多,具体表演的时候会从一个场子转换到另一个
场子,甚至转换多个场子,那样的话表演时间就会达到一个小时甚至更长。通常表演的队伍在过彩门或观众较多的时候会打得比较激烈,把气势展现出来。
冯:老腰鼓主要有哪些表演场所?李:除了沿门子外,还有舞台、广场等相对固定的表演场地,一定要形成场图,也就是表演时的阵型,人员的排列、分布要匀称。没有阵型就会杂乱无章。横山老腰鼓列队表演,气势宏大,人数众多,但是能做到进退有据,整齐划一,是因为其有章法可循,有固定的步法阵型,有规范化的动作要求,故伞头可以自如地切换队形,操控全局。场地大一点,表演的人就可以多一些,场图也可以扩大面积。场图与表演人数有一定的规定,24人一般是最小的场图,舞台上表演通常是 16—18人,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两米,为表演时动作的舒展留有余地。在广场上表演的话要在舞台的基础上加人,场地大的话可以 48人或 64人同台演出。总之,老腰鼓表演的阵图也是根据场地随时切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要注意,不管场地的面积大小,该有的表演角色如鼓手、腊花等都要有,不能短缺。
冯:横山老腰鼓表演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李:作为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人,我认为首先要吃透大钗、战鼓 (大鼓)这些乐器,清楚每种乐器分别打多少响,记音节,用多长时间,你都要计算清楚,例如“凤凰三点头”应该打多少大钗,战鼓打多少响,旋子打多少响等。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注意细节,就像上学时学数学一样,一定要准确。
冯:横山老腰鼓常用的音乐曲调有哪些?李:常用的主要有“常流水”
“凤凰三点头”等,
“常流水”现在的新式秧歌也都在用,可以说贯穿于秧歌表演的全过程。
“凤凰三点头”主要是用于过彩门等秧歌表演的高潮部分。总之,要把音乐演奏好,一定要把鼓、钗、旋子、铰子等各种乐器搭配好、协调好,把握好“起鼓”与“刹鼓”时的节奏。
冯:李老师,您刚提到了老腰鼓表演使用的一些乐器和道具,那么它与其他形式的陕北秧歌表演有没有区别?
李:有区别,广场上的秧歌用的主要是扇子和伞,老腰鼓用的是灯笼伞、虎铮、旋子、铰子等。灯笼伞,也称为幌子 ,长2尺 4寸,呈长梯形状,绷布,四面纹有荷花蜻蜓、喜鹊枝梅、蝴蝶牡丹、缠枝莲花图案,顶部为圆形,带穗边,起腰鼓队的指挥作用。虎铮,是伞头使用的道具,圆形,中开小口,腹有一珠铃,伞头右手中指用红布套于小口,左右旋转,起腰鼓队的指挥作用,一个场子向另一个场子转换时指明方向,古时还有避邪的作用。在鼓上,我们使用的是直桶鼓,大头圆弧形的,长 1尺 4寸,直径约 7寸,白茬子 (无颜色),比现今腰鼓要大些。鼓槌 ,6寸长的红柳棍,系长红布带。旋子,大小为 6寸左右,是腊花使用的一种乐器,与锣的发音不同,留存下来的非常少,是老腰鼓特有的一种乐器,纯铜手工打制。直径为 5 寸,音色纯正,为腊花所拿。铰子 (像现在的小钗),直径 4 寸,拍击时左右手上下搓拍,为腊花所拿。
冯:老腰鼓表演中伞头的唱词有什么特征?李:老腰鼓在大场表演伞头不像其他秧歌来回徘徊地走,我们是所有演员转成圈,伞头边走边唱,四方的群众都能听得到。唱词是有讲究的,即兴编词,不同场合内容不同,一定要区别开。这一点极为考验伞头的应变能力,必要时说唱之前要有所准备,否则就会遭遇冷场的尴尬局面。老腰鼓的唱词的结构一般多为4—6—8句,4句 1段,每场唱 4—5段。
冯:横山老腰鼓的传统表演形式主要有哪些?李:主要形式有四种:首先是小场腰鼓,这种小场形式主要是一名鼓子手和一名腊花表演的双人舞。有说有唱,边歌边舞,鼓舞结合。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这种形式很流行,而且还表现一定的内容。后来此种形式在民间逐渐消失,到50年代中后期基本失传。其次是四人鼓子手表演,所谓四人鼓子手并不是四人舞,是由一名伞头和四名鼓子手,四名腊花的表演,纯属情绪舞蹈;再次是八人鼓子手表演,这种形式较为普遍。有伞头、腊花、杂色丑角。鼓子手排列十分讲究,前两名为“头架鼓子手”,第二位两名为“二架鼓子手”,第三、四位两对则为“平鼓子手”。每位鼓子手配一名腊花女,纯属民间大场表演方式,舞蹈时还有伞头演唱拜年歌。它的基本动作有:“二脚不落地”“蹬腿打”“踹腿打”“反身连转步打”“过堂对打”“缠腰对打”
“过堂连身转打”等;最后就是腰鼓群舞表演,这一类则属于新腰鼓表演形式,人数不限,规模盛大,气势尤为壮观。
冯:在老腰鼓的表演服中,头上佩戴的圆镜是用来区分男女的吗?
李:对,佩戴圆镜是女性角色的装扮。男女角色在装饰上有很大的区别:鼓子手通常头包黑布,戴无顶草帽圈,帽口装五彩小纸折花,上身穿钩云布衫,下穿灯笼裤,脚穿黑布鞋;腊花 (是腊月之花,腊梅花的简称,由男性反串)头戴花毛巾,脑后束长腰大辫子,前额五彩珠配小圆镜,身穿五彩老花布大襟衣,下穿两片罗裙,吊穗;伞头头包黄绸布,裹战巾,腰扎红绸布,脚穿黑布鞋。我们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一直坚持传统的表演形式,在服饰上也延续的是过去的样式,没有任何变化,代代相传,始终呈现的是横山老腰鼓原生态的表演。
冯:横山老腰鼓上在传承、保护上现在面临哪些问题?
李:在老腰鼓的保护和传承上,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缺乏稳定的组织和人员专门从事老腰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自发形成的演出团体很难管理,没有固定的演员,人员管理上很难,临时召集人必须有报酬才能调动起人;其次,横山老腰鼓传承后继人才匮乏,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流行文化和现代的娱乐方式,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老腰鼓的少之又少,老腰鼓表演专业从业人员锐减,老腰鼓传承形势严峻;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横山老腰鼓展示的平台和演出的机会明显减少,主要集中在春节,对横山老腰鼓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冯:横山老腰鼓和陕北秧歌二者有着怎样的关联?
李:横山老腰鼓是陕北秧歌的发源地,横山的民间艺人、逃难群众,因生活所迫曾逃荒至延安、安塞等地,其中就有我的叔父们,他们将这段经历称之为走南路。横山的艺人们迁徙至此,同时也将横山老腰鼓的技艺传播于此,并且与当地文化融合,既扩大了横山老腰鼓的影响力,也实现了横山腰鼓的创新发展。现在驰名中外的安塞腰鼓就是在横山老腰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腰鼓流派,在汲取横山老腰鼓优点的同时,大胆创新,开创了安塞腰鼓雄浑大气、奔放热烈的艺术风格。
冯:我了解到横山老腰鼓近年来陆续在国内外高层次的舞台上表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李:1984 年陕西歌剧院编选的舞蹈 《横山腰鼓》登上了国际舞台,先后参加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民间艺术节的演出,赢得社会各界一致赞誉。2007年由榆林市群艺馆编导、横山县职教中心排演的舞蹈 《吉祥腰鼓》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全国群众文艺创作政府最高奖———“群星奖”;2008年横山县职教青年剧团老腰鼓队作为陕西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参加由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北京 2008 城市奥运会广场活动”演出,为奥运会助威添彩。同年横山老腰鼓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横山老腰鼓参加第二届胶州秧歌节和第三届安徽蚌埠花鼓节的演出;2011年横山县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秧歌之乡”,同年横山老腰鼓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横山老腰鼓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多元文化的现代艺术领域开辟新的天地,让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冯:李老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榆林站设置在榆林学院文学院,我们的一部分老师一直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今天我们带了几本近年来我们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著作,请您抽时间看一下,为我们多提宝贵意见,今后多多指导我们。
李:谢谢,咱们今后多交流,你们今天来我特别高兴,希望今后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横山老腰鼓传承下去,发展下去。
【后记】横山区正在致力于建立横山老腰鼓长效保护机制,分为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两个层面,系统整理横山老腰鼓民间艺人档案,通过影像、录音、电子数据等方式,全方位记录横山老腰鼓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原生态的保存;组织开展对横山老腰鼓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并将研究成果编纂成书;组织开展老腰鼓培训活动,加大老腰鼓技艺传授的力度,重点培养有潜力的老腰鼓传承人;在横山区各乡镇组建腰鼓队,组织老腰鼓竞赛活动,扩大老腰鼓的受众群体,提高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并能够踊跃参与其中;组建一支技艺精湛的腰鼓表演队伍,积极创设演出环境,争取演出机会,使横山老腰鼓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