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海外疫情

故事

2020-04-06     浏览(175)     (0)

中伊防疫互助小组的志愿者们为了翻译新冠病毒科普资料,采用波斯语和英语双语并行翻译,帮助伊朗医护人员减少翻译错误。该小组受到中国驻伊朗大使的赞扬,并受到阿拉伯语和阿富汗普什图语的互助小组的启发。这些青年人搭建的信息桥梁将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 本文讲述了中伊防疫互助小组在抗疫期间为伊朗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志愿者们克服困难、共同努力的精神令人感动。 以上为摘要内容,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原文进一步核实。


[编者]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本刊特约三位同学讲述身处全球疫情中的故事。

病人中的焦虑比例是多少?你们用什么办法来减轻压力?”

“为了将该疾病患者与其他病人隔离,急诊室的分流过程具体是怎么做的?”……面对这一系列复杂又专业的问题,反馈回去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相对于新冠病毒科普翻译组来说,这个周期有点长,但是为了翻译的准确性,减少失误,采用波斯语和英语双语并行翻译。如果伊朗医护人员对于波斯语的翻译有疑惑时,可以参考英语翻译,以此来减少可能的翻译错误。

目前,伊朗疫情形势也愈加严峻,超过六万的确诊人数对于总体人口仅有8600万的伊朗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处在封城中的伊朗也正在挨家挨户进行新冠肺炎的筛查,在这场艰难的抗疫战中,互助小组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志愿团队中的伊朗大学生庄致远这样说道,

“他们非常努力,有的同学是熬夜在做,还有的同学专门为此去学习视频编辑。”因为这次志愿者活动,庄致远认识了更多中国朋友。

“我想感谢我们小组所有成员,希望伊朗早日渡过难关,希望我们两国的友谊永存。”

“听说你们当中很多是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因为心系疫情、心系伊朗而走到一起,这让我看到了中伊友好的坚实基础和美好未来。”3月29日,中国驻伊朗大使常华给"中伊防疫互助小组"的信中这样写道。

受到“中伊防疫互助小组”的启发,阿拉伯语和阿富汗普什图语的互助小组也相继成立,这些青年人搭建的一座座携手抗疫、守望相助的信息桥梁正将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

(校报记者张守玉整理自陈彬彬访谈资料)中伊防疫互助小组标志及宣传海报中伊防疫互助小组标志及宣传海报

陈彬彬陈彬彬供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