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心系伊朗的中伊两国友人在这里相遇,传递中国经验

用语言搭建防疫桥

2020-04-06     浏览(174)     (0)

中伊防疫互助小组将卫健委、疾控中心、央视等官方途径的防控资料翻译成波斯语,投放到伊朗社交平台,为伊朗民众提供防疫经验。互助小组还积极联系中国医生,将解答翻译成波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为伊朗医护人员提供帮助。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或阳性的新冠患者临床反应存在区别。



在伊朗的社交媒体上,最近活跃着一个名为“中伊防疫互助小组”的志愿者组织。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成立的志愿者组织,200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德黑兰、柏林、郑州、新疆……心系伊朗的中伊两国友人在这里相遇,他们把中国抗疫的经验、方案快速翻译成波斯文,提供给伊朗民众。

作为“中伊防疫互助小组”小组的组长

和发起人,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陈彬彬承担着重要的统筹工作,生活也变得格外忙碌。由于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微信和邮箱来完成的,微信用于交流,邮箱则用来传送和接受资料,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成为工作的常态。

所有的付出都源于热情。陈彬彬对伊朗的社会结构、伊朗民众的生活方式的熟悉和了解也使得她勇敢承担起这份责任。2018年9月底到2019年10月初,通过国家的博士生公派项目,陈彬彬赴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系交换。回国后,她也一直关注着伊朗的局势和社会新闻。了解到伊朗库姆发现了第一个新冠病例后,她便每天都会查伊朗的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由于伊朗人喜欢集聚喝茶、聊天,又有清真寺的宗教集体礼拜等诸多因素,所以她预测伊朗的疫情传播速度可能会较快,就想着给把中国防控新冠病毒的经验传播给他们。

“正在成立一个新冠病毒翻译小组,将汉语的新冠病毒治愈方案及预防措施翻译成波斯语,一是提高伊朗人的自我防御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二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做一点地球人能做的事。”2月24日,陈彬彬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召集相关朋友一起做这份工作。第二天,进入互助小组的人数就突破了100人,于是他们当即分配工作并成立了6个组,分别是资料搜集组、翻译组、校对组、视频组、宣发组和法律事务组。后来因为工作扩展的需要,又开发出了一个制图组,同时进行视频形式和图片传播的科普工作。互助小组的成员们需要将卫健委、疾控中心、央视等官方途径的防控资料翻译成波斯语,然后投放到伊朗的社交平台上去。

在这一过程中,陈彬彬每天都在关注各个组的进度,并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与衔接。材料搜集组先找合适的材料,有时会根据伊朗那边的情况找相应的材料,比如伊朗人民

内部流传哪些可以治疗新冠病毒的谣言,我们会让伊朗的朋友帮忙搜集起来,再找有专业的医学背景的人帮忙解答。搜集资料组将中文材料编辑好,交到翻译组那里去,翻译组开始翻译。翻译组完成后,交到制图组或者视频组。等制图组和视频组完成工作后,再重新打回到校对组。这里重新打回的原因是,在整个团队里,翻译组和校对组成员是具备比较优秀的汉语能力和波斯语双语能力,但是制图组、视频组的成员很多都不会波斯语,他们在制作字幕或者图片时,粘贴波斯语可能会出现一些字母错乱的问题,如果不懂波斯语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这需要校对组重新校对。在校对组第二次确认后,才交到宣发组进行宣发。

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科普,互助小组也正进行着儿童绘本的翻译工作,将得到授权的儿童绘本翻译成波斯文。

不仅公众,就连伊朗当地的医务人员,也受益于互助小组提供的资料与经验。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科普视频的伊朗医护人员主动联系互助小组账号的管理者,

“他们说现在碰到了很多关于新冠病毒的医护知识,不知道向谁请教,想要寻求中国医生的帮助。”了解到伊朗医护人员一线的需求后,中伊防疫互助小组积极联系了一些中国的医生,并与丁香园开展合作,将工作进一步拓展到对接两国的医生。

“伊朗有一个医学软件叫做Tritapp,大概有六万多医护人员注册了这一软件。伊朗医护人员在碰到问题时,就把自己的问题发到软件上。软件的管理者会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以后交给我们,我们的翻译小组把这些问题从波斯语翻译成汉语并交给中国医生。中国医生作答后,我们再将中文翻译成波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交到伊朗医生那里。”陈彬彬介绍道。

“核酸检测呈阴性或阳性的新冠患者,临床反应存在什么样的区别?”

“治疗人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