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王光辉: 最险最难时冲在最前面

作者:通讯员刘洪萍 马现卫    
2020-03-22     浏览(299)     (0)





  今年43岁的王光辉是采油四厂作业大队作业五队一班的班长。迄今为止,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暴发,他扛责在肩,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和党员本色。
  疫情期间,王光辉是勇挑生产重担的实干者。复工复产后,班里的一名员工返岗上班没多久脚意外扭伤。为确保大队疫情期间正常生产,王光辉克服人员不足、作业难度大等困难,带领班里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和新上岗的3名青年员工坚持上岗作业。在安 104井下刮削管柱时,该井井口操作平台高达两米,下钻时得先站在近半米高的平台上将油管抬举过胸才能完成施工作业,加上施工时遭遇降雨降温,使地面湿滑,在油管抬举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危险,无形之间增加了工作难度。“咱虽然人少,但不能误事儿。特殊时期,千万不能给单位添乱。”他说。
  就这样,甩油管、抬油管、下
油管,从油管桥到修井机边的油管桥头虽然只有短短的 10 米距离,他硬是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趟趟地来回将一百多根油管甩过来抬举上去,尽管是数九寒天,他却汗流浃背,经过 7 个多小时的工作,他们按要求完成了刮削洗井冲砂作业。
  王光辉是个认真细致的“安检员”。坚持安全隐患排查,用防爆手机录制、播报井场检查出的隐患及整改过程并做好信息登记是王光辉上井作业时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一次,在安104井放压起油管时,王光辉发现套管有少量溢流,他立即抢座井口接管线进池子里观察,待溢流稳定后测量流量和压力,并详细查看历次作业情况后判断该井液面高是引起少量溢流的主要原因。在向大队领导汇报处理方案后,他和员工们一起用铁锨挖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坑,用彩条布围好围堰,再用小电泵把水抽回到15平方米的池子里,才防止了污水漫流,避免了环境污染。
王光辉是絮絮叨叨的“老婆婆”。疫情期间,“婆婆嘴”成了王光辉的新标签,向来话不多的他却成了“话痨”。他随时随地提醒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喷洒消毒液,就连下班后都不放过。平时班里的微信群成为他传递疫情的通报群。他经常在群里提醒班员不信谣、不传谣,及时给大家发送疫情最新消息、健康注意事项,每天做好员工体温汇报记录,做到每个人及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对于脚受伤的员工,王光辉也非常牵挂。每天都要问长问短并叮嘱他一定要安心养伤。“受伤期间,王哥的 ‘骚扰电话’ 就没断过,虽然我嘴上嫌他唠叨,但每次接到王哥的电话心里都暖暖的,我知道他是担心我在家期间心情不好。”受伤员工动情地说。
  “疫情无情,人有情。这场战 ‘疫’,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场考验。疾风知劲草,危难显担当,王光辉总是最险最难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同事们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