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从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价 值
作者:匡和平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主旨,以学生与教职工的积极交往互动为主干,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学校精神与校风为主要特征,其展示的是校园独特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和统摄力。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尽管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在各自的系统要素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高度的契合性使校园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性本质体现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灵魂。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反映社会主义性质的客观需要的前提下,致力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虽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内涵、形式和方法,但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功劲能、辐射功能方面却有着极强的思想教育内涵。比如,校园物质文化透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以及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内在地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精神文化,如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精神等本身就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制度文化的形成与贯彻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分不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的要素缺失,那么,领导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等大学之病将肆虐整个校园,使校园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如果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僵化的方式性错误的话,那么,只重视校园文化,而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方向性错误。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虽然校园文化着重以学校自身作为凝聚核心,以学校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以全体师生和整个学校的利益为凝聚核心,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但两者都重视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重视人的思想教育工作,都力图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早日成才;虽然校园文化着重于思想、观念、制度、情感及行为领域等多方面的和谐共进,落脚点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点是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思考学生的思想建设,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图和上层建筑色彩,但两者都倡导社会主义竞争精神、创新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目标内涵的高度契合和目标一致上的殊途同归的。但当下有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一种倾向却是目标分解,使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契合性强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内涵分流、式微,这集中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五重五轻”,即“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制度管理、轻文化熏陶”;“重校园活动、轻文化导向”;“重科学、轻人文”;“重西方现代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出现的责任不在学生,而在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指引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虽然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导向功能,但校园文化的导向有正负两种,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发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假若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校园价值观则势必发生混而引起思想危机、道德危机和学术危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始终是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并不表现为单纯地传授信息和思想观念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文化环境的现实批判,旨在否定和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极因素;二是对文化环境的引导,旨在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实现“吐故纳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并确保发挥校园文化的正效应,控制并减少校园文化的负效应,并力求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者在“信息输入”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去一一鉴别,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过滤文化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以保证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便会伴随着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悄悄流入学生的心田并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也即把先进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检验校园文化效果的试金石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多以显性方式发挥作用。相对之下,校园文化的功能多以隐性方式起作用。隐性方式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暗示性或无意识方式使学生认同在无形当中传授的思想观点,使学生于无形中找到道德回归生活和实际的路。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化意识转化为相应行为的过程,而是离不开思想教育的引导、促进,更要经得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对其成效作出的检验。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生自主性、选择性的增强和多样化发展的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的显性课程的育人效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吊诡的是,一方面不少教师为了“实效性”煞费苦心;另一方面该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却日益呈现“中性化、市场化、世俗化和边缘化”,有的甚至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娱乐工具,期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改善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比校园文化建设在目标上要明确、坚定,在内容上要更主导、集中,在方式上要更直接、单纯。它与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为有效检验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供了客观标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检验标准就被模糊化,校园文化活动热闹的背后就是学生更大的空虚。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定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才是积极有效的。
总之,无论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本身,还是从建设目标、指导思想、保障和检验标准进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匡和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化与人的发展”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