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李四光在北大

2019-11-15     浏览(526)     (0)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教育家,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教育学生要学好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和地质学基础课,强调“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提倡“要为真理而奋斗”的治学精神。他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开创了地质力学这门边缘学科,开创了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李四光逝世前仍然关心北京大学,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





于洸
李四光先生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是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研究地质科学,著有数百万字的科学著作。
卓越的教育家
李四光是一位人们敬佩的卓越的教育家,在他为我国地质事业的毕生努力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直接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曾两度在北京大学任教。1920年,李四光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之聘到地质学系任教,1931年至1936年任地质学系主任。他在北大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讲授过“矿物学”“岩石学”“高等岩石学”“高等岩石实验”“岩石发生史”“地质测量及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壳构造”等课程,往往同时讲三四门课,每周讲演5小时,带实习、实验14小时,实习、实验是分组进行的。
他讲课内容丰富,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们都愿意听他的课。据不完全统计,北大地质学系有近20届学生约200人听过李四光的课,受到他直接的教育和指导,在他们中间成就了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现称院士)至1980年,有21位院士是学习期间直接受过李四光的教育和指导的。这是他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一项重要贡献。李四光的成功实践对我们学习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鼓励学生学好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学好地层、古生物、矿物、岩石、构造地质学等地质学基础课。
强调“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提倡“要为真理而奋斗”的治学精神。他认为,真正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允许怀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教育学生要坚持实践第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地质的人,主要实验室在野外,他经常带领学生登高山、下矿井。他的许多科学论著也源于野外考察中的重大发现,这也是对学生的事实的教育。
培养青年,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他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实习等各个环节都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很关心。当年东北籍的学生家乡被日本侵占,经济来源断了,他就找他们谈心,并用自己的收入帮他们解决困难。
开创性的科学研究
李四光在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他是我国研究?科化石的第一人。他带领学生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采集了不少石炭二叠纪石层中含的?科化石进行研究,1923年发表第一篇论文《?蜗鉴定法》,后又发表多篇论文,并创造了一个“?”字。他创立了?科化石鉴定的10项标准,鉴定出20个新属。根据?科化石的研究,他把太原系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划归中石炭世,上段划归下二叠世,结束了当时关于这部分地层的争论。李四光所著的《中国北部之?科》于1927年由地质调查所作为“古生物学专著”出版。英国伯明翰大学根据李四光对?科化石系统研究的贡献,于1931年7月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李四光对?科化石的研究享有世界声誉。
李四光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者。1921年六七月间,他在山西大同进行煤田地质研究时,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写了一篇《华北挽近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1922年1月在英国《地质杂志》发表。1922年5月20日,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李四光作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的学术演讲,提出华北地区发育过第四纪冰川。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大多数学者持怀疑态度。李四光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他先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察,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发表了多篇文章,1937年写成《冰期的庐山》一书。由于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该书直到1947年才用中英文同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四光又在北京西山地区有新的发现,并指导全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的进展。
李四光是地质力学这门边缘学科的创立者。他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建立了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的概念和理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分析的文章。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8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地质构造问题,讲稿整理成《中国地质学》一书,1939年在英国出版。1945年四五月间,李四光在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联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讲述了他20多年来悉心研究的地质力学,讲稿整理为《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1947年1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世纪60年代,李四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又作了一次总结,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地质力学概论》已在全世界流传,地质力学这门学科在地质学领域被应用。
为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倾心尽力
北大地质学系自1917年恢复招生以来,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学生的野外实习受到限制。1921年11月,李四光通过向学校反映,使学生实习时的车费小有补助。1921年,他被学校聘为地质学系仪器主任,使地质学系实验室用房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里要特别提到地质馆的建设。1931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北京大学合作,双方各投入20万元成立合作研究特款。当时李四光是系主任,丁文江先生是研究教授,丁文江建议分到系里的设备费,可暂不用于购置设备,积累3年有4万多元,再想点别的办法集资,盖一栋楼。李四光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请梁思成先生设计,梁思成也没有收设计费。1935年,在沙滩松公府夹道落成一座四层楼的地质馆,它与学校图书馆、新宿舍一起成为上世纪30年代北大中兴时期三大标志性建筑。
关心全校性工作
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期间,还参与了许多全校性工作。1922-1924年两学年任校评议会评议员,1931-1936年任校务会议成员,还多次担任北大预科、图书、仪器、庶务、财务、聘任、学生生活指导等委员会的委员,仪器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9月,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出席苏联科学院200周年庆祝大会。
1921年10月7日,李四光与丁燮林等5位教授致函教务长,就教学工作提出建议。1922年4月,北大体育部计划开一次运动会,李四光担任筹募经费的募捐员,在运动会上担任计时员。1927年4月底,直奉军阀之间的战争爆发,北京城内出现乱哄哄的战争景象,李四光被推选协助蔡元培校长组织保卫团的工作,报名人数达300多人。
理学院(二院)在马神庙,久未清理,颇显荒凉。1922年10月,学校决定由李四光任二院庶务主任。他带领学生丈量面积,绘图设计,对大讲堂前的院子进行了科学而艺术的改造,院子中心洼地挖成一个水池,在池中心建成一座约1.5米高的圆形石台,上面安放一架日晷,石台四面各刻上一句话,正面是“仰以观于天文”,背面是“俯以察于地理”,左侧是“近取诸身”,右侧是“远取诸物”。池中注水,种上荷花。从石台中心向四周筑了几条放射状的小道,分别通向大门、教室、大讲堂等处,四旁栽了冬青和刺柏,座椅之间布置了“沧海桑田”“格物致知”等成语,不仅像花园一样美丽,而且富有教育意义。初入大学之门的青年,目睹这些,科学思想大为开阔。现在,这座石台安放在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情系北大
李四光在1936年底之后,虽不在北京大学任教,但与北大地质学系的教师们仍有很多联系,仍然关心着北京大学,关心着北大地质学系。
1970年3月11日,李四光与北大地质地理系、数学力学系的部分教授座谈,他说:“使用、生产、科研、教学四个方面结合,这对教学是很重要的。”大家深受启发,并根据具体情况在工作中加以贯彻。
李四光倡导进行地热问题的研究。北大地质地理系于20世纪60年代末组织了地热研究组,在河北怀来后郝窑、天津等地开展地热调查和研究工作。1970年,北大与有关单位合作在后郝窑地区建成我国第一个地热电站,实际出力达300千瓦。他们还实验成功一种“氟离子吸收剂”,使水达到饮用标准。1970年12月19日、1971年3月12日,李四光两次听取该地区工作情况汇报,指出:“把后郝窑地区作为地热工作试点是一个理想的地方,”“覆盖地区的工作应注意对构造的分析,这样勘探工作就可以减少盲目性”。当时,李四光已经82岁高龄,身体状况也不好。大家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多月后,4月29日,李四光就因动脉瘤破裂,经抢救无效逝世。
李四光这位北大地质学系早期的教师和系主任、我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他对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在教育青年、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作者为地质学系退休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