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
这篇文章纪念了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先生,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地质学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李四光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振兴中华,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定了基础。北大人应传承先生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培军 张立飞
在杰出的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特组织撰文,以成专版,来纪念李四光先生在地质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李四光先生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1910年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造船机械专业毕业,1913年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初学采矿,后改学地质学,1919年获硕士学位,1931年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室主任(1958年改称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任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70年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先生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推动了中国地质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1922年,李四光先生同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自此中国的地质科研事业开始蒸蒸日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李四光创立了?科鉴定方法的十项标准,提高了?科鉴定的科学性,该方法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发表了诸多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文章,推翻了外国学者“中国无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点。李四光将力学理论引入到地质学研究中,创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理论将力学和地质学紧密结合起来,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他发表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先生投身到地质学的应用研究领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1954年,李四光作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以地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油气、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特点,指出了富有潜力的储油区,为我国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下,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气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5年,李四光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利用地质力学等理论指导找铀队伍进行铀矿的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确保了中国核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铀矿资源。
李四光先生为中国地质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0年,正在英国留学的李四光接受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1928年,李四光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担任北大研究教授和地质学系主任,同时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庶务主任。1936年底之后,李四光先生离开北大。他曾历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前身)代理校长、重庆大学教授、东北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学部)首任院长等职务,并参与了武汉大学的筹建工作,致力于教育事业。
李四光先生将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他在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在古生物学、地质力学、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和石油勘探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地质学家,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提高中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
纵观李四光先生的一生,从初学机械,到改学采矿,最后献身地质事业,他的初心一直没有变过,始终将科学救国、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使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极其艰苦和动荡的条件下奠定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基础,为地质科研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我们北大人应将李四光先生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发扬光大、薪火相传。我们北大人应传承先生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谨以此刊深切缅怀李四光先生。
(作者分别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