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报》

在“下乡”中更了解祖国——“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小记

2019-09-21     浏览(75)     (0)




  暑假期间,各学院学生自行组织队伍,自拟实践项目报名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在9月18日举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答辩中,同学们将自己的创意和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些小队选择调查各种环保举措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效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比如环生学院的“两山”志愿实践宣讲团选择了时下最热点的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在南京市六合区进行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和相关调查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宣讲团进社区、下农村,通过采访、民意调查等手段全面了解了目前垃圾分类推行的种种办法和取得的成绩,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垃圾分类的推广和管理提出了属于当代大学生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无独有偶,钱学森学院“清清净河小分队”也将视角放在环保领域,前往江苏省海安市了解富有我国特色的“河长制”水资源保护制度,并且在校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调查活动实际开展前,他们先行进行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为调查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提出了几个疑问,比如“什么是河长制?”“河长制是怎么具体实施的?”,针对这些问题,在实践调查中小组成员进行了针对性的了解,使问题基本都获得了完美的解决。
  小组一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实验采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河流保护的数据成果,在另一方面开展媒体渠道的宣传和推广,接受了海安市电视台和《海安日报》的采访,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钱学森学院官微以及南京理工大学“青年在线”平台对调查过程和调查结过进行推广,向大众推广环保知识,平均每日总浏览量已超过了5000人次。
  做创新发展的见证者也有不少队伍着眼于记录70年来新中国的历史成就,调查最新的发展状况,争做国情社情的调查者,做创新发展的见证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探寻新中国工业成就小分队”将目光着眼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取得的种种成就,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小分队到江苏省江阴市进行了现场调查。同学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对接相关企业上,并终于成功获得了4家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参观许可。为了向大众公开和推广江阴地区的工业发展成就,他们创立了公众号,在每天的调查工作结束时,小组成员马不停蹄地开始撰写新闻稿,并进行不断审核和修改的“精加工”,才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出去。同学们常常修改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还要继续进行实地考察任务。
  与此同时,来自钱学森学院的另一支小组,深入农村,开展对于农业2.0到农业3.0的调查研究。将调查的重点放在我国农业科技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过程,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
  该小组负责人李冰清同学说:“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我们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了解与把握,从而能走上‘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的成人之路。”(学生记者 王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