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报》

哈尼梯田的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磊

2019-09-15     浏览(66)     (0)

师生一行七人赴哈尼梯田开展千村调查活动,经历自然灾害并听取专家宣讲。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当地人朴素、勤劳和善良,宣讲并参与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并继承先烈精神。他们将参与共同富裕,做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




  今年7月,我们师生一行七人历经16个小时路程,赴美丽的哈尼梯田开展千村调查2.0系列活动。在路上,我们遇到了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漆黑盘旋的山路上,雨刷器吱嘎作响,只有两盏幽暗的车灯照着前方的路,那时候我想:这次千村活动真的值得我去吗?当然,答案是肯定的。
  10日,我们首先来到了元阳产业园,参观当地电商模式和发展状况。为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十九大乡村振兴的号角,当地政府和百姓齐心协力,一起把当地哈尼文化和特产推向世界。在元阳县礼堂,举办了千村大讲堂,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静老师、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辛格老师、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劳帼龄老师分别以“乡村文化振兴”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机制创新”
  “电商助力数字乡村发展”为主题作了宣讲,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县法检两长、梯管委专职副主任以及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共计100余人聆听了宣讲。
  11日上午,在元阳县新街镇主鲁村村委会,千村大讲堂走进哈尼村寨。我们三位学生分别作了“如何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推进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信息技术普及和网络诈骗预防”为主题的宣讲。来自主鲁村的村干部和村民20余人参加。
  虽然感觉前期准备很不容易,但每当看到台下干部群众频频点头,我想这不仅是对所有主讲者的肯定,更是对于千村调查的莫大肯定。
  11日下午,我们进入哈尼村寨,与当地的村民亲切交谈起来。虽然因为语言问题,我们只能大致了解他们说了什么,但是我们清楚听到他们口中说“现在日子是比过去好了”。数据里我们看到,当地贫困人数由2016年的20%多降至如今的近4%,年收入从6000余元到30000余元,乡村学校新修了体育场。虽然是极度贫困县,但是当你看到村民们一边说着“我家没有好点的凳子”,一边拿出一张小板凳用袖口擦了又擦递给你的时候,你会被深深感染。这里的村民是多么善良可爱,多么朴素真诚!我想,在这美丽的土地上拥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今后便拥有一切的可能。
  在我们调查村寨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房子建筑,看似简陋,实则修复了多次,异常牢固。这里的房屋拥有百年历史,而这历史靠的是当地政府和干部们携手同哈尼族人一起保护的结果。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保护,哈尼文化的绚丽多姿才为人所知,当地“苦扎扎节”等习俗才能保留至今。扎根中国偏远山区的基层干部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有了他们,贫困家庭的帽子在这里一顶一顶地被摘去,靠的是坚持为人民做实事的村干部和农民勤劳的双手。在主鲁村第一书记韩智慧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原本是挂职于此,但是在挂职期到期后,他毅然选择留在这里继续服务百姓。他说刚来时感觉不适应,担心一个星期都待不满,但是在与村民慢慢接触过程中,他学会了感受、聆听村民的心声,村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来自异地的书记。在生活上,并不宽裕的他能多帮助一家就是一家,他说只有在基层,才能体会到 “为人民服务”的真谛。韩书记的事迹不仅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去宣传,我们开展千村调查2.0系列活动,创新之处不仅要走出去,或许今后也可以请回来,学习和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那一刻我们明白了开展千村调查的意义,就是思考我们大学生今后要做怎样的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我们就是要做对国家、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我们党引领新中国走过了70年,“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更需要的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行程的最后,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缅怀当地先烈。如果没有无数的革命先烈,我们怎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华民族怎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去的你们即是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刻苦求学,明天的我们将撑起理想的风帆,将改革开放的事业进行到底。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我们学生通过参加千村调查,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或许这才是千村调查最核心与本质的内涵,也是对学校、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呼应和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