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黄道周

作者:朱隐弱    
2019-12-25     浏览(337)     (0)




  早在1924年,梁启超罗列出“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十二类二十四个人,其顺序如下:(一)黄道周和刘宗周,(二)孙奇逢和李颙,(三)顾炎武和王夫之,(四)黄宗羲和朱之瑜,(五)颜元和李塨,(六)徐光启和宋应星,(七)王锡阐和梅文鼎,(八)徐霞客和顾祖禹,(九)万斯同和戴名世,(十)方以智和刘献延,(十一)德清和智旭,(十二)孔尚任和曹雪芹。梁启超解释称:“以上所讲十二类二十四个人,大概可以代表那时候思想界的全部了,其余各方面人物尚多,不能全述。依我看,这一百年是我们学术史最有价值时代,除却第一期——孔孟生时,像是没有别个时代比得上他。”(梁启超《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此处所谓除了孔孟之外,任何时代都比不上的思想家们,按照梁启超的意思,大概比宋明时期的程朱陆王要厉害得多;然而在现在的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领域,他们其实远不如程朱陆王具有知名度。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不过梁启超列出的十二类“思想家”,严格地说,只有前五类能放在哲学思想的范围内考量,也就是不足一半。其他类别像徐光启和宋应星在梁氏看来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王锡阐和梅文鼎是数学家,徐霞客和顾祖禹是地理学家,万斯同和戴名世是史学家,方以智和刘献延被梁启超定位为语言文字学家,孔尚任和曹雪芹是文学家,而德清和智旭则是高僧,大概也能纳入中国哲学的研究范畴吧。而前五类的思想家又只有刘宗周和“清初三大家”(顾、黄、王)共四人比较受关注,但我相信其余六人同样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明末清初之际,刘宗周拥有像黄宗羲、陈确、张履祥这样的影响力巨大的弟子,蕺山学派得以兴盛;并且其思想又获得上世纪台湾的大哲学家牟宗三的青睐,所以在现在的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刘宗周也是“大人物”了。而在晚明时期,黄道周生前即与刘宗周齐名,世人常将二儒并称,例如《明史》作传就将两人写在一起,在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刘宗周黄道周传”。并且两人的交谊也不错,互相倾慕,譬如黄道周曾向崇祯皇帝举荐过当时贬官在野的刘宗周,刘宗周为南明弘光朝策划起兵时也曾找过黄道周。
  在梁启超列出的24位思想家里面,除了刘宗周,还有多人与黄道周有过密切来往。像徐光启在天文学上与黄道周有过交流;方以智在易学上颇受黄道周的影响,与父亲方孔炤均为黄道周弟子;黄宗羲也佩服于“漳海之学如武库,无所不备”;徐霞客更是称赞“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俨然黄道周的一个小粉丝。
  黄道周(1585—1646)是福建漳州人,也是笔者四百多年前的老乡,他出生于现在的东山县铜陵镇,东山县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大岛,而黄道周幼时又常常到海边的小岛上读书,居于一个石洞当中,故号“石斋”。那个石洞我曾去过,是夏天时节,然而里面却十分凉爽。这样的出生成长经历,在宋明理学家当中是少见的。往大了看,由于明代时期漳州月港取代了宋朝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始发港,商品运往全世界,漳州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也随之兴盛。譬如龙溪人张燮就写下著名的《东西洋考》,对年轻时黄道周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应该说,这样的文化环境,对黄道周学术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关系的。
  黄道周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不过天启朝短,黄道周真正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崇祯朝,他在政治上名扬天下也是在崇祯朝。黄道周为人刚毅,多次与崇祯皇帝当庭辩争。我们知道,跟皇帝公开顶嘴,大抵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黄道周每次都被降职,最严重的一次是因反对杨嗣昌夺情,从正四品连降六级。倪元璐称其为“古今第一词臣”,这是不无道理的。黄道周在朝为官做过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前者主要是参与《神宗实录》的编纂,后者主要是掌管司经局,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完成对经书的传注。他一生中比较重要的几部经学著作,例如《儒行集传》《缁衣集传》《坊记集传》《表记集传》《月令明义》《洪范明义》,就是著述或者计划著述于这一期间的。
  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皇帝在景山吊死,黄道周当时在漳州守墓,闻讯后与众弟子披发痛哭三天,没有像时在北京的倪元璐那样自缢。明亡之后,黄道周犹豫了许久,出山赴南京出任南明弘光朝的礼部尚书,当时刘宗周任左都御史。但黄道周对弘光朝比较失望,认为弘光朝必亡(“南都必败”),不久即借口离朝,所以弘光朝覆灭时,黄道周并不在朝中,没有像刘宗周那样绝食而死。
  后来,黄道周随即帮助唐王朱聿键组建南明隆武朝,并出任内阁首辅。这是黄道周做过的最大的官。不过文官并无兵权,当时兵权由郑芝龙等人把持,所以从南明弘光朝到隆武朝这段时间里,黄道周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我在拙文《南明政权下黄道周的心境转变》也有过论述。在万般无奈下,黄道周只能自行募兵抗清,后来在江西不敌清兵而被俘,他大骂前来劝降的洪承畴。最后黄道周被解至南京,于隆武二年(1646)被斩首。其悲壮不亚于宋末文天祥,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史浓墨重彩地记下了文天祥,其实不应落下黄道周的。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颁布谕文以品行称黄道周为“一代完人”,道光五年(1825)经过陈寿祺等人的推动举荐,清廷将黄道周请入孔庙从祀。可以看出,清廷对黄道周的学行是十分赞佩的,不过黄道周一却生从未戴过清天、履过清地,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明朝人,所以他一生的著述也都是在大明时期就已完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道周并没有师承。古人最重家法,像刘宗周有“吴与弼—陈献章—湛若水—唐枢—许孚远—刘宗周”这样显赫的师承关系,但黄道周可以说是自学成才,我认为与其幼年时长期苦学、年轻时到广东韩日瓒家中看书以及之后参与编修《神宗实录》、掌管司经局有关,因为一直都是在与书籍打交道,所以黄道周的治学范围极广。从思想学术的领域上看,黄道周主要是一位理学家与经学家,在《四书》与《五经》上均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