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中石油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

(之二)

作者:□谷地    
2019-11-24     浏览(388)     (0)

曹树祥是一位在油田维修方面具有卓越技能的员工,他致力于解决生产难题并不断创新,成为员工们的榜样。他带动一个团队进行科技创新,解决生产难题,并热心公益,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


曹树祥刻苦钻研, 把解决生产难题当作攻关课题, 急生产所急, 钻研技术的主攻方向始终放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

1995年, 维修技能日益精进的曹树祥当上了采油一厂任南作业区维修二班的班长。1996年夏天, 冀中地区连下暴雨, 任南作业区陆续有3台异型抽油机发生毛辫子严重断股问题, 油井被迫停产。按传统维修作业方案, 更换异型抽油机毛辫子必须动用吊车, 但是井场和井场道路被积水泡软, 派去的两辆吊车都中途陷入泥泞, 动弹不得。

3口井, 每天影响产量近百吨。曹树祥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他立即冒雨赶到井场, 仔细观察分析情况后提出一个大胆的应急处理方案: 在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利用电机反转, 摘掉负荷,把后驴头拉到合适位置, 不用吊车, 用5吨手动倒链更换毛辫子。当天下午, 天气放晴, 曹树祥带着维修班的3名员工, 抬着200多斤重的毛辫子和维修工具, 蹚着没膝的泥水走向任339井井场。400米的井场路足足走了30分钟。到达现场后, 按预定方案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了维修任务。紧接着, 他们冒着高温用了两天时间恢复了3口井的生产。大雨又下了起来, 有人推测, 如果等井场路能进吊车, 至少要一个月时间。

苦干实干加巧干, 曹树祥逐渐成为善于创造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 被采油一线员工称为 “土专家” 和 “维修大拿” 。他研究出的 “打耳朵” “压杠子” 方法解决了抽油机底脚螺丝松动问题; 和工友自制的各种类型毛辫子满足了生产中的紧急需求; 发明紧固曲柄销子专用扳手, 减轻了劳动强度; 独创的简易换毛辫子装置等提高了操作安全系数……

曹树祥 30 多年累计解决各种 “疑难杂症”120多个, 获得厂级以上 “五小” 科技创新成果20多项, 修旧利废上千件 (次) 。

曹树祥甘为人梯, 把技术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员工, 形成一个创新创效的优秀团队。他常说: “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 又能打几根钉?如果各队站都有维修能手, 遇到生产难题不就好办了? ” 于是, 他向领导谈了为队站轮流培训维修骨干的想法, 得到大力支持。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就这样, 曹树祥先后带出近百名维修班长、 采油队 (站) 长、 机关干部、 技术能手、 创新能手和比武状元等, 有70多人次受到厂级以上表彰、 奖励。

2002年初, 在曹树祥的带动和影响下, 任南作业区成立 “五小” 科技攻关小组, 曹树祥主动出任 “创新顾问” 。从那时起, 曹树祥和创新骨干每季度召开一次 “五小” 科技攻关协调会, 将作业区重大课题和个人不能自行攻关的难题摆到桌面上, 由大伙儿一起出谋划策, 使 “五小” 攻关活动由以往的单兵作战转变为联合攻关。2004年9月,任南作业区地质工程组技术员闫成会找到曹树祥谈了自己研发 “锈砂含渣沉降器” 的想法, 请曹树祥帮助完善改进。经过苦苦思索, 他们根据白洋淀人 “鳖糊篓” 捕鱼的原理, 对沉降器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改动,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 并获国家专利。打那以后, 闫成会创新创效的兴趣越来越浓, 先后发明了 “取样消气嘴” “井口加装单流阀” 等多项成果。

曹树祥和攻关小组其他成员还发动一线员工提出生产难题, 由小组成员揭榜攻关。一年内, 他们就征集、 解决生产难题23项, 其中曹树祥一个人就揭榜攻关、 解决生产难题3项。

曹树祥带动作业区60多名 “五小” 科技创新创效能手, 完成 “五小” 科技成果130多项, 其中厂级以上成果90多项, 并有1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曹树祥还是一个学习雷锋、 热心公益的人。社区居民和附近村庄的乡亲, 谁家的门窗坏了、 水暖管线漏水了、 自行车三轮车有了毛病, 只要找到他, 他会抽时间修好, 分文不取。每到学雷锋日开展便民活动, 人们都能看到曹树祥为民服务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