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前路多曲折 青春正当时
○张珉珲
不知该从何写起,不知该从何提起,心中纵有千言,下笔依旧无言。哦!对了——我是校报学通社学生记者张珉珲,记者证编号1656。
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在学通社的第一年,我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初入大学的我,被多彩的大学生活遛得团团转:创业小公司、培训机构兼职老师、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我很忙但似乎什么也没有忙明白,我什么都想要但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你们这群男生加起来的发稿量都还赶不上振宇师兄大一一个人的量!”这是雅纯师姐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有那每周要写的观察日记,可要人老命了。为了“坚决”完成任务,更是闹出了以提交情书来代替观察日记的笑话。现在想想,当时脸皮也够厚的,现在恨不得挖条缝钻进去,简直是无地自容。
早已体验过社会残酷的我,有着师兄师姐的呵护,大一的校报生活,每一刻都像水中月光,美好而真实,我一无所有,却感觉拥有一切。大一的我可以说是襁褓中的婴儿,犯错而不自知;但大二的我,更多的是一种内省和自我救赎。白岩松说,人们所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那么幸福。新学期伊始,搭上留部末班车的我自知不能再像大一一样,因为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也明白雅纯师姐坚持把我留下来的不容易。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走完别人两年的路,谈何容易。幸运地是,这一年,我基本赶上来了。
学通社历来就是一个家,我是当家的,我就要为它的未来负责。我不能让我们的家衰败、不能让家人受委屈、不能让家人没有了归属感和获得感。我希望大家能够为学通社而骄傲,为是校报人而骄傲。
没有老兵没有传承,没有新军没有希望。上任初期没有业务骨干,于是重新设立高级记者,请他们继续在这里发光发热,感谢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感谢你们所做出的贡献。招新时,看见大一新生的热忱与激情,实在是不忍拒绝,我们下定决心扩招,这可苦了17级的副部们,感谢你们的坚守和付出,让今天的学通社有了充足的后备力量、足够的好奇心与饱满的热情。
这一年多,感谢7名常委和部长。我们一起开拓、奋斗,我们终于尽量多的开展文沁论坛、选题会,终于装修了斗室,终于完成了秋游的夙愿,终于完成了诸如校庆70周年庞大的采编任务,终于参与和见证了学通社-院报人校友会的成立,终于走出去和外校的同仁们交流学习。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没能按照我们的规划走完,但也基本完成了我们的一些想法。感谢你们把台前的机会留给我,一直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我。这一年多,感谢编辑部的老师们,你们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让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事。这一年多,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老师、师兄师姐、16级的同仁们、17级的副部、18级的小孩,当然还有玉婧。
其实,我也在反思:是不是这一年想做的事太多、操之过急?是不是这一年有点好高骛远,目标定的有些不切实际?是不是这一年前进的方向有一点偏离?等等。但我相信师弟师妹们能做得更好:比如我一直想做但没有做好的新媒体。就像师兄说的:等我们返校了,要看到一个更好的学通社。
那学通社在哪里呢?它摸不着看不见,但它又无处不在,它在报纸上,在例会中,在观察日记里,但它更在飘扬的社歌中,在往返南湖首义的路途中,在拼命写稿改稿的夜晚中,在飘荡着笑声的奶茶会,在一本又一本的《先锋》中,在一大一小的斗室中,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中,在一届又一届校报人的传承中,也在你我的心中。
11月8日晚,随着熟悉的社歌响起,我知道毕业即将来临,我送走了两届大四,再不久,我也就要把自己送走了。回看这三年,我想说:感谢你,学通社!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既是我三年学通社的遗憾,也是这三年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总结,更是学通社师弟师妹的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我习惯将所有经历的曲折、失败都叫做青春,虽然这一路走得磕磕绊绊,但幸运的是有大家相伴。沧海一瞬,桑田一刹,短暂但也即为永恒。
前路多曲折,青春正当时。我是校报学通社学生记者张珉珲,记者证编号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