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脱贫攻坚路上,我们步履坚实!

2019-10-25     浏览(173)     (0)

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副校长龚元石等获颁奖项。农学院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并推广科技成果。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扶贫决策,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本报讯 10月17日,第六个“国家扶贫日”,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副校长龚元石、农学院分党委书记张远帆、动科学院杨宁教授参加会议,并上台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作为农业高等院校的排头兵,我校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重视和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与任务,多年来举全校之力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已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学校的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全国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学院创新“三带三合”模式、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倾心助力脱贫攻坚。倡导成立“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牵头组织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师生深入扶贫一线同吃同住同劳动,调研形成专著并引领推广扶贫实践经验;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扎根乡土乡村,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灵丘县开辟有机旱作助贫道路与模式,开创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品牌,助力灵丘实现脱贫摘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农人培养机制,面向时代需求设立精准扶贫研究生专项、乡村振兴青年农场主菁英班和种业菁英班,打造“三全育人”模式,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提供资源和动力,形成了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校“范式”。多年来,农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希望的田野上协同全国农科院校,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立足农科特色,开创特色助贫样板,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杨宁是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创养鸡产业扶贫新模式。培育出“农大3号”“农大5号”节粮型蛋鸡,饲料转化率达到1.99:1,比普通蛋鸡节约15%以上饲料,每只鸡增加纯收入9.15元。2016年以来,在河南、河北、安徽等省贫困地区推广养殖节粮型蛋鸡501.35万只,增收6016.2万元。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高产蛋鸡,生产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出Wod168肉鸡,具有肉质好、生产成本低、成活率高等特点,满足高品质肉鸡的需求,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针对大别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带领团队为各地产业扶贫“开方抓药”,帮助金寨县、霍邱县等贫困县脱贫致富。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保障“金鸡产业扶贫计划”顺利实施,带动5万名贫困人口增收。(综合人民日报、农大新闻网报道 社会服务处/图)
》》》》》》相关报道见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