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以科创“星星之火”点亮青春

——地理与环境学院科创育人工作纪实

作者:刘莎 欧阳德龙 汤玉莹 李瑞    
2019-12-11     浏览(385)     (0)




  11月18日,在第16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凭借作品《破局与重塑:共享单车发展困境与协同治理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视角》荣获全国一等奖,另有两项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此次获奖实现了学校蝉联“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目标要求,也是学校第三次摘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桂冠。
  在地理与环境学院“荣誉墙”上,科创捷报其实还有很多:2019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第8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决赛特等奖;2018年,获第5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三等奖,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胜奖;2017年,获第15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三等奖……
地理与环境学院何以能在各类高水平科创竞赛中频频大放异彩?地环学院院长王成新告诉记者:“学院坚持以党建促科研、促学风,以本为本,立德树人,不断探索以科技创新教育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科创的‘星星之火’照亮了学生们奋斗的青春。”


  制度保障突出一个“实”字,让科创指导和科研探索有所依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学院以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在教师中实行“党建+科研”“党建+教学”“党建+服务”的履责考评机制,在学生中率先实行“四位一体”的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构建各专业科研创新团队,服务科研成果产出。
  为激发广大教师的指导科创热情,学院出台一系列考评和奖励政策。班主任的教学工作量会以补助形式计入教学奖励,学院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任职期间考核不合格,一律予以解聘。获得团体赛国家级一等奖奖励4000元,个人赛一等奖奖励1000元;C类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奖励2000-5000元;省赛一等奖指导教师职称加分相当于发表一篇SCI四区文章……这些措施让那些付出辛勤汗水的指导教师们劳有所得,热情不减。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融合剂、催化剂,我们必须从大一就开始宣传并鼓励新生了解与从事科创工作。”在11月5日举办的2019级新生班主任座谈会中,党委副书记李山峰激励班主任进一步做好工作,推动学院科创工作发展。院团委书记李妮娜则在会议上详细介绍了班主任工作考核量化细则及要求并强调:“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制度,切实鼓励本科生进行科创活动及竞赛。”
  “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是地理与环境学院的优良传统,自2015年施行以来,每年9月学院都会择优选聘教师担任大二学生的学业导师,形成了独具品牌特色的“课程作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四位一体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依托导师们的科研课题和上课内容,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帮助同学们提早接触所学专业的学术前沿和科研方法,为论文写作、科创竞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及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2017年地理与环境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学术团队制度(PI制),以培育形成若干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已建成包括王叶堂教授负责的“地表系统与全球变化响应”团队在内的7支学术团队,为师生更好地打造科创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让那些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的好项目或好想法有可以孵化和成长的优良环境,学院经常组织优秀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举行经验分享交流会,承办各类学术会议,为青年学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院学生会则成立了创新创业与竞赛部,做好后勤保障,让参赛队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备战竞赛。
  正是由于学院拥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与思路,不断优化体制、推陈出新,才使得学院科创工作顺利开展,科创成果颇丰。


  知行合一突出一个“新”字,让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融合
       翻开这些获奖作品的项目书或者论文,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今年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作品《破局与重塑:共享单车发展困境与协同治理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视角》、三等奖作品《“心”动不如“行”动:城市居民绿色出行“动机-行为”缺口分析与差异化对策研究———基于济南市调查分析》,还是全国生命科学联赛获奖项目《微生物燃料电池功能扩展型净水产电系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选题始终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
  “我所指导的竞赛项目《基于生物质能源绿色开发利用的智慧化城市净水产电系统》,主要立足于水环境,但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打造‘政产学研’的科研创新大格局,该项目之所以能获得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山东省唯一的国赛一等奖,就源于我们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取他人之长,丰富项目主体。今年11月13日,学院与山东国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这必将为今后学生科创取得更好更大成绩埋下伏笔。”指导教师徐飞副教授如是说。
  此次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破局与重塑:共享单车发展困境与协同治理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视角》指导教师程钰副教授告诉记者,他关注这个题目源于2017年摩拜单车入驻济南,一开始确实很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拜单车、青桔单车等先后入驻并互相混杂,而有的只能在校外骑、有的只能在校内骑,导致师生们不得不在校门口更换车辆,便民设施变得不再便利。经进一步了解,整个济南市单车的管理存在一定滞后性和诸多不协调性,于是他就带领学生在校内校外广泛调研,希望找到破局方法。“由于该研究跨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环境科学,选题视角非常新颖,目前国内鲜有此类的研究成果,果不其然在国赛中一举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社会调研和科研创新,学院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真真正正了解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奉献新时代,立足解决社会“痛点”“难点”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


  奖掖后进突出一个“暖”字,让教学相长伴研学时光用爱滋养
       甘将心血化春雨,润的桃花一片红。科创上的累累硕果得益于科学的竞赛指导考评制度,更离不开广大指导教师的悉心投入和指导。
  为帮助学生扩展学术视野,激发科研兴趣,学院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自2016年起开展“博士启航路”系列活动,由学院专业能力强、学术素养深厚的青年学者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迄今为止,已举办专题讲座40余场。
  园丁不嫌陇亩小,躬耕一线育繁花。地理类2019级3班班主任赵金丽老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就有一个特殊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加入一个社团以更好地感受校园文化生活,严格遵守“无机课堂”制度,班长要严格督促班级强化尊师重教的班风营造,上下课时要主动向老师问好、课间主动为任课教师提供热水。同时,同学们每周制订一个小目标并以宿舍为单位监督完成,每位同学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要广泛涉猎,为下一步从事科创活动积蓄力量……老师们“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中”的引领与示范,帮助地环学子们一入学便坚定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远大目标。
  “回想国赛,最难忘的是老师们与队员们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一场场模拟答辩,一次次的修改,都是团队一路以来辛勤努力的缩影。正是这种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冲劲,才让“挑战杯”竞赛能够圆满成功并取得好的成绩!”2019年“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张德阳动情地说。
  浩荡春风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地理与环境学院通过近5年的探索,师生携手,用创新思维、创新体制的“星星之火”点亮了奋进的青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后,地环学院将继续凝聚智慧打造精品,坚持将科研创新与实践服务一以贯之,向着“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