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叶嘉莹:诗词托命之人

作者:中医学院2018级 孟昕晶    
2019-11-22     浏览(82)     (0)




  偶然选修到叶嘉莹先生的网课,感觉几千年的历史就呈现在我面前。先生在诗词方面的理解真的是非常精辟,而且是杂糅东西,学贯古今,很多以前不喜欢的诗词、觉得诘屈聱牙的诗词,经她一讲真的是茅塞顿开。
  曾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一顾诗倾城,再顾诗倾国,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关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华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叶嘉莹先生曾坦言:“我已经九十多岁了,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我要把中国传统中最宝贵的一部分留下来”。叶先生有一句诗:“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绵成”,代表了先生年高志存的高尚情怀。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全都用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播之中,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这位穿裙子的士,这位传道、授业、解惑责任重大的教师,近百高龄,接连举办数场讲座,场场座无虚席。她冒雨而至,她风华依旧,她逻辑严密,她声音清亮,她讲课期间不曾坐下,她说她只要以老师的身份讲课就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灯和灯塔。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她之所以成为她,就像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李清照之所以成为李清照,都有一段因缘在,那常常是非常久远也非常复杂的事情。
  叶先生出身名门,却一世飘零。早年丧母,作为长姐,她读书、管家兼顾;青年,南下婚嫁,丈夫被捕,独哺幼女;老年遭丧女及婿,白发人送黑发人,非人之痛。她的一生如无根飘萍,从大陆逃亡到台湾,又从台湾漂泊到了海外;生活对她不公,厄运三番两次地朝她压下,但却没能压弯她挺直的脊梁。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叶嘉莹先生痛定思痛:“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人终极的追求与理想。”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时间与经历让这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
  当她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吟诵古诗词时,我觉得特别美,想必古代文人也是这样唱和的吧。当她引经据典,旁证博引,各种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时,我觉得她在发光,想必古代的高知才女也是这样耀眼吧。当她为诗词研究捐献千万时,我觉得她太让人感动,想必我面对的是世间难得一遇的才情和生命吧。
  我仔细地听她讲课,不是打卡,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上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先生风华绝代,我辈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