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城建学院 - 《河南城建学院》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名 镇

———郏县冢头镇

作者:●刘书芳    
2019-04-15     浏览(93)     (0)


冢头古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因与汉文帝之母薄姬冢毗邻而得名,又因交通便利,在明清时期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而繁盛。镇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地方文化特色明显,2007年被原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并被原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的核心区域西寨村、北街村、东街村还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因冢得名,因冢而兴"。在许洛古道旁不过百米的地方,有一高出地面10m左右,占地1080m2的土冢。当地人称其为"薄姬冢",又称薄太后冢,据文献考证此冢应为薄姬的衣冠冢。冢头镇东偏南的纪村还有纪信的坟冢,纪信在楚汉争中,代刘邦而死的大将。由于这些大型墓冢的存在,在当时应有一定规模的建制人员来看护陵墓,也常有达官显贵前来谒拜,在冢之南慢慢兴起了集市,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由此而兴,日趋繁荣,逐步发展为数百户的小集镇,由此在许洛古道上就有了冢头镇。

西寨村、东街村、北街村是冢头镇的中心,西寨村大街是冢头的一个招牌,古镇2000多年积淀的精华,都在这条街上体现出来。在这条仅仅数百米长的街道上,店铺毗邻,青瓦青砖,古朴雅致的排列在街道两侧。这条街的宽度近10m,这在非机动交通的古代社会是相当宽阔的,临街多为二层楼房的商铺,使这条商业大街显得更为气派,也是当时冢头镇商业繁盛的标志。

历史上,冢头的西寨与东寨两寨仅一水相隔,以桥相连,为了防御,各自构筑寨墙,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桥梁与道路的连接,交融为一体。

西寨村位于蓝河西岸,是回汉杂居的村落,除了西寨村东西大街两侧商铺外,在西寨村还有隐于农家小院内的20余处茶馆。茶馆不求奢华,但求人气的集聚,商家不求财源关进,但求在闲适坦然中解决生计。这样的空间场所,具有浓郁的地方人文的气息。是十里八村乡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大家在品茗中沟通心灵,获取信息。这些茶馆是冢头镇茶食文化的具体体现。

从西寨大街踏过蓝河桥,就是东街村,过去称为东寨,蓝河由北向南,再婉转向东,把东寨环抱其中,历史上其规模是西寨的二倍,内有南北大街一条,为"不泄风水"东西大街分为两段,西段偏北,东段偏南,与南北大街错口呈丁字相交。过去寨内除了民居、商铺、旅店外,还有关帝庙、关帝阁等庙宇。

东街村在南寨墙外,在河湾北岸,有一处代王庙与山陕会馆并列的建筑群,标示镇冢头镇作为古商道上重要节点地位。明清之际河南是山陕商人从事商贸活动和投资的主要市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中原各地。为了联络乡谊,推广他们在河南的经贸事业,在流寓和经商的各地,又集资修建会馆。

郏县冢头镇的山陕会馆,在东寨的南寨墙外,蓝河水的弓湾一侧,与村落原有的大王庙并列设置。弓湾在古代风水中被称为反弓水,由于堤岸容易受到水流冲刷,被认为是不适宜营建的活动的。但在蓝河这条狭小的河道上,反弓水处水位更深,便于修建码头,且其对堤岸的冲刷,又很容易通过人工构筑加以消解的。在此处选址修建会馆,显出先人不拘形式,因地制宜的营建理念。

商业街以北方四合院为基础,沿街两侧多为二层建筑,底层是商铺,完整地保存着前店后坊、上宅下店的格局。例如,秦楚旧居,砖木结构,为四进院。一进三间,两间作为商铺,一间大门。二进是客厅,红石做基,木雕为门,上刻凤凰麒麟等图案花纹,形象逼真,寓意吉祥。解学士故宅,坐北朝南,四进院。二进主房为会客厅,砖木结构,红石台基,前檐镂空雕花格子门,屋内有木质雕花屏风,上有"福禄寿"三个梅花篆字。

冢头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除了汉代的薄姬、纪信等名人传说外,清代仝姓父子两解元闻名天下。父亲仝廷举,清顺治五年河南科考第一名。儿子仝轨,康熙四十四年河南科考第一名;仝轨后来成为中州学术领袖,有《真知堂诗集》《真知堂文集》传世。陈王绶,浙江永嘉人,清康熙年间在郏县为官两任共十二年,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蓝河上的七孔桥是陈公亲自设计,建桥工匠也是陈公亲自从家乡请来的,这些名人传说,使冢头镇具有了厚重的人文气息。

冢头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各方商贾往来不绝,所以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几百年来,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茶馆行业的旧貌,蓝河桥两端,溪岸幽处,分布着数十家茶馆。煮河心水,泡龙井茶,香气四溢,客商文人互邀同饮,谈古论今。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葛纪谦主编的《中原民俗》一书中,称冢头的茶馆是"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风味小吃享有盛誉,饸?面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冢头也是郏县饸?的发源地。羊肉烩馍在冢头久负盛名,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铜器舞由来已久。每到节日,乡亲们都要打铜器庆祝,狮子舞、竹马旱船、高跷等一起出动,人流如织,一时间锣鼓喧天,好不热闹。演奏技巧性强且表演形式多样,音律铿锵,风格粗犷,场面壮观,表现出人们迎接新春的喜悦心情,更显示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被誉为"中国农民的迪斯科"。

(作者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