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宜兴市中医医院 - 《蒲公英》

不忘初心,护佑健康

2019-08-31     浏览(173)     (0)

本文作者是一名70后,他见证了祖国从改革开放到医保政策不断完善的历程。他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农村护士成长为副主任护师的经历,以及老家人的看病情况的变化。作者深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下一个70年更辉煌。





  70年,对一个人来说,足令青丝成白发。
  70年,对一个国家而言,正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我是一名70后,我们这一代人,未曾经历过共和国艰难困苦的日子,却有幸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同行者、见证者、受益者。
  我出生在农村,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农村人看病是个大难题。乡村医疗条件有限,赤脚医生只能解决头疼发热的小毛病。若去县城看病的话,“病要命, 交通也要命。”一从我的老家到宜兴县城,要足足走上一天。除了交通不便,城里看病的费用,也令一般的农村 家庭望而却步。农村人生了病,小病忍,大病挨,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进城看病。一旦决定进城看个病,通常都是要左邻右舍凑钱看的大病。
  在我的老家,比别的村有一点便利的是,我们村的人都认识一个城里的大医生,他就是宜城医院(即宜兴市中医医院)的徐冠良医生。徐医生是下放到我们村的知识分子,因为那段特殊岁月,与老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的印象中,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少,有大半的人都因为看病吃过徐医生家的饭。只要跟徐医生说是某某大队某某村的孩子,徐医生都会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这群“泥腿子”。在年幼的我眼中,徐医生就是那个自带光环的人。90年代我从卫校毕业,分配到宜兴市中医医院,成了徐医生的同事。在这座医院里,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和徐医生一样的人,他们身体力行,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的初心。
  70年薪火传承,一代代中医人造就着不断发展的中医院,而壮大的中医院也助力每一位中医人的成长。徐医生已退休多年,而我,也从一个只会打针发药的小护士,成长为能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副主任护师。老家人生病了,也像当初找徐医生那样找我。得益于党和国家的优良政策,我的老家和家乡人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钱袋子鼓了,交通也不成问题,全面覆盖的医保政策让老家人也敢于进城看病了。异地医保直接结算的政策,让富起来的老家人有时候都不来找我,直接跑北京、上海看病去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欣喜地看到,国家从医保政策方面对因病致贫的群众不断加大救助力度;把高血压、糖尿病的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大幅降低了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医联体的建设,更是显著提高了乡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从“看上病”到“保健康”,7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托起了每一个中国人病有所医的梦想。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人生的前40年。岁月让我白了头,也让我见证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为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70后,我庆幸,我奋斗在一个人民至上的国家;我深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下一个70年更辉煌!
  门诊部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