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宜兴市中医医院 - 《蒲公英》

我们“医”家人

2019-08-31     浏览(239)     (0)

这篇文章讲述了裴家三代人从事医学事业的故事,包括祖父裴德贤医师、父亲裴真医师和作者本人。他们秉承家训,认真工作,传承医术,受到患者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这篇文章展示了医学事业的传承和意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对于老百姓的小家,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在此,我想给大家讲一下我们这平凡而又“特殊”的一家人。
  我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我的祖父裴德贤医师,出生于1919年。 祖父在束发之年投身医学,师从名医,天资聪颖,学医颇有所成。19岁 就坐堂行医,他待人和蔼、医术精湛,23岁即开设私立德贤诊所,声誉日隆。抗战年代他还曾利用自己监狱“医官”的身份,冒死营救新四军战士出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医疗卫生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51年,祖父率先响应政府号召,捐献出自已诊所的所有物品,和他人一起组建了宜城联合诊所(现宜兴市中医医院前身)。他全身心地投身于医学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看护重症病人,经常是晚上铺了张席条就睡在病人床边:雨雪天气、三更半夜出急诊,更是常事。一些重大公共卫生救治任务,祖父也肯定是冲在第一线。
  三年困难时期, 祖父主动减少自己的工资,用于医院正常的运营。在缺少药品时,他又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带着孩子们上山采摘草药,拿回医院治病救人。同时,祖父还身兼卫生局医政科工作,廉洁自律、公正无私。针对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祖父决定主攻儿科方向,他自己研制的秘方“安脐膏”“止咳膏”“支炎一号”,用当时几乎无人使用的穴位敷贴加中药内服的方式,治好了无数患儿的腹泻病和咳喘病。
  祖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也一直秉承着“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的家风。令祖父欣慰的是,他的好几个孩子也都从事了医学事业。1983年,祖父、父亲、大姑、小姑,均被各自的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同登卫生系统的光荣榜,一时传为佳话。孙辈们也在长辈们的影响下,纷纷选择医学事业。目前,我们这个大家族已经有了十余名医务工作者。
  我的父亲裴真医师,上世纪70年 代末,跟随祖父在中医医院进修学习,他聪明、勤奋,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父亲回到了原单位,担任工会主席,并负责卫生室的工作。单位的职工、五保户、退休员工、甚至是职工的家属,只要生病了,父亲总是第一个赶到,为他们做出合理的治疗。那时候,交通和医疗水平还不发达,但只要有病人需要转送到外地的大医院,父亲不管多忙多累,总是亲自护送陪同。在他的努力下,单位的卫生事务开展得有声有色,父亲也因为自己的正直、真诚、负责,受到所有职工的尊重和好评。
  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祖父正式退休后,仍坚持坐诊为前来求诊的患者服务,同时也热心于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作为行业代表人物参加了无锡市“从医六十年表彰大会”。父亲则把工作重心转到了传承家传医术上,对祖父创制的秘方总结改良,经常有患者远路前来求诊。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我自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时,我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了医学专业。2009年, 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也加入了宜兴市中医医院这个大家庭。多年来,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恪守家训,认真工作,踏实做人,获得了“宜兴市科技英才”“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009年,祖父离开了我们。但多年后,仍有很多人还记得他。2016年,《从青石板的小巷走来》一书出版,祖父作为宜兴卫生系统的唯一代表光荣入选。2018年,在宜兴市纪委“清廉家风润万家”好家风节目比赛中,以祖父为原型创作的节目《大医德泽杏林春》获得了二等奖。现在,在很多场合,只要提起祖父,常会有人跟我说起这样的话——“当年我们家XX的病也是你爷爷看好的。”一个医生,能得到群众这样的评价和肯定,人生还有什么缺憾呢?
  进入新时代,中国传统医学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我们家族的医学事业也在继续传承一我 和妻子在跟随名师学习的同时,也跟着父亲学习着祖父传承下来的医术和理念,我们会不断锤炼本领,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这,就是我们这“医”家人的故事。
  脑外科 裴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