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白首穷经】90后为什么不发朋友圈

作者:文法学院 何璇    
2019-10-28     浏览(72)     (0)
  我目睹了一个朋友放弃发朋友圈的“惨案”过程。
  昨天,我与朋友在银杏树下拍了几张合影,图中两人笑靥如花,身后树枝在微风之下摇曳颤动,天边晚霞给背景中的教学楼镀上一层鎏金。总之,这几张照片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挑不出毛病。晚饭时,我打开朋友圈,她还没有发出来。
  “朋友圈哪能说发就发?不精挑细选美化一下,再想一段出彩的文字,怎么好意思发?”她一本正经地说。一顿饭毕,她不仅饭没怎么吃,最后还直接放弃发圈了。
  我无语地看着她,却也能理解她。朋友圈是一个带有“展示性”的平台,里面的自己是一个经过了“美化”的,扮演生活充满了闪光点的,具有“超我”形象的人,并非真实的“本我”。发朋友圈的难度似乎可以媲美制作一个爆款广告。
  “美化”是一种给自己做“加法”的行为,给自己贴上某些标签,让自己趋向于理想化人设。以往,正处于学生时代的90后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未知和青春让朋友圈充斥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随着最后一批99年的90后成年,他们便从一团逍遥恣意的火转变成了包容万物的水。
  成年人,是一个责任感很重的词,它意味着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从接受变成输出。角色的转变,让90后慢慢学会隐藏和搁浅心事,自己默默消化情绪。我们开始给生活做减法,舍弃不必要的浪漫主义的外衣,选择现实主义的内在,更倾向于与“本我”对话。
  发朋友圈时,更多人似乎是在选择“可见朋友”时放弃。生活中为了人情而不得不加的朋友太多。当你有意识地屏蔽一些人时,就说明了你的朋友圈早已不是一块“净土”。
  回想一下,微信刚出现的时候,你是否觉得找到了一块“净土”,迅速地将QQ里最亲近的好友拉到了微信上?当微信普及度如此高的今天,如果另一个新聊天软件兴起,你是否会依样画瓢?最终,你循环往复,不断换新软件,却仍旧无法寻得一块真正的“净土”。
  微信里的“人情”好友越来越多,本是可以展现“本我”的朋友圈,却承载着太多的人情负担。人保护自己隐私是一种本能,朋友之间到底还是亲疏有别,在他们面前,发不发朋友圈是小事,坚持距离产生美的原则却是大事。
  于是乎,回归到“本我”的90后意识到,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最流行的网络句式解释,便是“不要你觉得我过得好,要我觉得我过得好”。“90后不发朋友圈”是一种人们处理个体与外界关系的转变的现象,并不只是出现于90后这一代,而是会出现于每一代人从青涩转向成熟、从浪漫理想化转为现实化的人生阶段。
  当你意识到生活的主人是自己时,当你意识到每天该与自己聊聊天的人是自己时,不论你发不发朋友圈,你都已经成功地和“本我”对话,勇往直前地追求“超我”。而在外界看来,此时的你不是装作“超我”,而是真正值得敬佩的“活得明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