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选登】腾飞的新中国 黄土岭展新颜
作者:离退休中心 张成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各种媒体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民生等各个方面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辉煌的成就。照理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亲身经历了祖国发展的各个时期,着着实实见证了共和国每一项重大成就的诞生,应该有许多可写的,可是70年的变化太大,变化的领域太多,基于本人的水平与视角,真不知从何入手。
近期在书柜里不经意发现了我的入学通知书,不免将我带回到四十多年前。1975年9月,我很荣幸地收到了湖南省水利电力学校新生录取通知书,信封上的寄信地址为:长沙市南门外黄土岭。据前人说黄土岭是长沙市的一个“乱葬岗”,经过校门口的是一条黄土与炉渣铺就的公路,叫跃进路,公路两旁全是菜土和零星几间土坯屋子。唯一一路公共汽车是4路车(从劳动广场至新开铺),校门口有一个黄土岭公交站(当时称“人民汽车站”),至今还在沿用。当年公共交通的拥挤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广大乘客们甚至都练就了很多的挤车技术和窍门。当时是很难等到公共汽车的,从老百姓对人民汽车公司的戏称(人民汽车公司,简称“人汽公司”,人们抱怨为“气人公司”),也足以见得当时公交资源的缺乏。大部分上班族和学生都是骑单车出行,那时候的单车潮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道路窄、路况差、车辆少、车况不好,都是当时存在的问题,为了缓解交通的压力,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道路上多出了一个新鲜车种“中巴”。真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可以随叫随停,随上随下。长沙方言的“踩一脚”也应运而生了。它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沙市南北主干道陆续修筑,校门口的跃进路不知不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路幅宽60米的双向八车道,全国城市道路之王———芙蓉路诞生了。黄土岭的黄土不见了,黄土岭的“岭”也消失了。但是黄土岭公交站还在,公交线路从最开始的1条增加到了17条。近年来地铁也“落户”黄土岭,贯穿南北的地铁1号线和自东南至西北的地铁4号线在此交汇换乘。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日益便利的出行条件、稳步提高的生活水平,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是一个小小的黄土岭公交站的变迁,可见一斑。中国的这70年,是不平凡的70年,是载入史册的70年。
风云砥砺,岁月如歌,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
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了“强起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像一条巨龙,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富裕辉煌而努力奋斗!为长沙理工大学早日实现“双一流”,跻身全国百强的目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