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艺术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一党 支部现有党员19人,其中学生党员17人,是一个年轻有为、思想活跃、团结进取的集体。2016年,该党支部组织的“乡村旅游 景上添画”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受到团中央表彰;2017年,“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党建主题墙绘工程被学校党委评为“党建精品工程”,并被推荐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网上展示活动;2018年,“两学一做”工作案例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特色案例;今年3月,被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以思想建党筑牢战斗堡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认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学习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2018年,该党支部获得滨州学院学生工作理论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支部学生党员学习成绩全部名列前茅,主要学生干部占比达到60%,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领航作用发挥明显;教职工党员扎实工作,潜心育人,累计获得滨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优秀党建与思政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滨州学院党建精品成果奖1项,学校辅导员技能(素养)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以“美丽党建”擘画美丽乡村。该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将党支部建成一个勇担社会责任、引领学生成长的战斗堡垒,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由党支部骨干党员牵头成立的“美丽乡村”志愿服务团队,先后到滨州市沾化区、邹平市、惠民县、无棣县、阳信县、博兴县六个县(市、区)的10个乡村进行墙体彩绘,用美化乡村的实际行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美丽党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沾化区泊头镇,他们与烈日和暴雨抢时间,在工作过程中,上午还是烈日当头,到了下午却突降阵雨,阵雨过后,天边乌云越积越多,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为了给村里节省经费,不再出一趟车,他们坚持工作,与暴雨赛跑,像到了比赛最后读秒倒计时阶段,每一秒都有要追的分,每一秒都有要完成的任务,抢在暴雨来之前完成了所有墙绘工作。在返回滨州的国道上,暴雨如期而至,雨刮已彻底失去了作用,能见度不足10米,只能看到前车的刹车灯,不得不靠边停车等待雨停,直到晚上九点左右才顺利返校。在邹平市共建美丽乡村的服务过程中,党支部师生党员战高温、冒酷暑,不惧夏季墙面60多度的高温炙烤,用执着坚定的画笔和色彩缤纷的颜料将一个个主题绘画作品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的新二十四孝彩绘故事将中华传统美德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酷暑中,师生党员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了一层层最美“滨州地图”。在惠民县魏集镇,党支部师生党员先后在3个村搭起“文化大舞台”,为村民唱红歌,颂党恩,唱出了新时期滨州农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无棣县西小王镇穆王村,烈日炎炎,村民自发地为参加服务的师生党员端来绿豆汤、西瓜等解暑物品,谱写了学校与地方党委政府、党员与群众共建美丽乡村的动人故事。三年来,先后完成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民俗、乡村文明主题等系列墙绘作品。参与党员师生累计320余人次,绘制党建主题墙绘作品350余幅,墙绘面积2300余平方米,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以品牌效应提升社会影响。“美丽乡村”党建主题墙绘项目为滨州市美丽乡村事业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充分展现了艺术学院党员师生志愿者团队的专业绘画水平,增强了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墙体绘画,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艺术学院师生党员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更具艺术和文化的张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党员师生志愿者通过参与主题墙绘,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又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党支部师生党员的志愿服务事迹先后被凤凰网、新浪网、齐鲁晚报、滨州新闻网、滨州电视台、邹平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