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话说小学语文教学之听写
作者:○ 王 青
听写,是教学工作中作为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常规性的测查方式,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教学常规工作。
说它简单,是因为这样的考查可随时进行,不受教学设施等条件限制。说它复杂,是因为在听的内容和方法上、听的有效性上还值得教师去仔细琢磨。
关于听写的内容,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很多老师的听写只是针对课文后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词进行考查式的听写。
针对听写内容,应认真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各学段的不同要求来进行听写训练。
首先是第一学段(1—2年级)的听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有: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掌握800—1000个生字……课标里这些内容就应该是该学段听写内容的指导性文字。
当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学习拼音时,首先是单韵母“ɑ、o、e、i、u、ü”当老师听写时就要强调“单韵母”的概念,老师按序读,学生按序听写。然后,还可以带上声调听。如:á、ǒ、è、í、ū、ǚ。这样既完成了有序地听写,又提高了声调的掌握能力。
声母、韵母的学习,复习巩固也应该是根据教学进度,不断增加相关拼音的听写内容。课堂教学了“b、p、m、f”后,听写时,首先强调“声母”这个概念,师依序读,生依序听写。接着学习“d、t、n、l”后,听写内容就应该是“b、p、m、f、d、t、n、l……”以此类推,当增加了学习的新内容后,听写时,既要把前面的内容依序复习,又要把后面学的内容依序补充进去听写。最终达到,在每天坚持不懈的听写过程中,以“重复、反复、不断补充学习的新知识”的方式循序渐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样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
在分板块听写完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内容后,还应有音节的听写,这音节不是随意而听,或是照本宣科。而是由几个音节组成的一句话,一个短语,或一个词语,如:jīn tiān xià yǔ le 或 zǎo shàng wǒzǒu jìn xué xiào……老师逐一让学生听写音节,同时强调声母、介母、韵母,以及整体认读音节的正确使用,轻声音节的读音概念,注意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当听写完后,让学生边读边检查,再连成一句有意思的话来念,这样的听写可谓一举多得:
1、递进式的,分板块的听写,让学生能很熟悉 《汉语拼音字母表》。
2、每天听写的音节,能连成一句有意思的话,为后续使用拼音写话、利用拼音阅读课外读物埋下伏笔。
针对第一学段生字的学习,对听写有如下建议。在谈建议前我们一起看看现状:
很多老师在教完拼音后,开始学习课文,基本上就是课堂拼读,完成田字格作业时,才会有拼音出现。一旦说到听写生字词也要带着词语相应的音节听写时,学生就有畏难情绪,拒绝的理由多种多样。总之,听写时是不会带音节听写的,只是听写词语而已。
针对这样的现状,有以下策略供参考。
一、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但要有信心,要想办法克服。比如听写10个词语,先要求其中两个词语写出相对应的音节,然后循序增加数量。
二、把课后学过的生字组成常用词语,以达到知识的迁移,老师要具备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能力。刚听写时,就听写指定的词语,但必须要带着相对应的音节一起写。老师给孩子听写时,一定要以拼读的方式耐心地读出词语的音节,并恰当提示。
比如听写“上山”,sh- àng(翘舌声母sh,后鼻韵母àng,sh- àng(四声shàng);sh- ān(和“上”的声母一样,但韵母是复韵母ān,不要写成后鼻韵母),在后续的听写中,只要有平、翘舌,前、后鼻的音节出现,老师就要强调提醒。
在这样的听写提示下,学生的出错率会很低,不断地复习巩固,把拼音的概念不断强化,以达到熟能详记。很多老师认为听写就是考学生,其实,日常的听写更多的是不断地复习、巩固。
三、听写的词语内容要有变化,要多样,要增加词量。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 《识字6》,课后要求会写的字有“水、去、来、不”。在前几课已学习了很多生字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扩词式的听写:水里、水上、水田、山水、来来去去、不上去、不上来、来人……(都是识字6之前要求学生写的字)。除了扩词式听写,还可以进行同音字、形近字词语的听写,听写时依旧要求写出词语相应的音节,这样的听写扩大了词量,辨别了字义、字形,拼音的基本概念也不断复习巩固,有效减少了学生乱用字的情况,预防了学生到三年级时常见的“井喷式”的写错字、用错字的情况,这样的训练才使听写为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听写内容。
依旧要以课程标准内容为指导。关于这个学段的习作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是该学段日常听写的内容。所以日常课文学习时,积累的词句就不应该只是第一学段那样简单的词语,也不应该再是那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词语。应该补充“短语、词句”的积累,如“的、地、得”的短语、连动句、描写各类场景的生动的词句等。
比如苏教版三上课文5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在落日的映照下、美丽的仙女、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成片的大豆……。又如课文10 《哪吒闹海》 一课中:一纵身、立刻喷出、气得嗷嗷直叫、气冲冲地说……。再如课文21 《掌声》 一课: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些文本里的词句,就是应该持之以恒、反复不断地听写,以达到熟练运用,只有不断地储备积累词句,才能为写作提供“词语库”,才能让写作的语言生动起来、丰富起来、新鲜感十足。所以,在这项听写内容的过程中,有待老师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正确使用,才使听写更趋完美。
最后关于第三学段(5—6年级)的听写内容。
应由词句的积累到段落的积累,句式的积累。同时,通过听写,要求、督促学生写对每一个字,用对每一个标点,从而减少考试时因写错字而丢分的概率。
教材中所入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应是学生熟记熟背的文本。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12 《姥姥的剪纸》 中有这样的描写:“数九隆冬,三伏盛下,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样的句子在学生听写后,老师还可以设定几个场景,让学生根据句式写一段话,如:
1、为了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按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明年,李雪同学就要考钢琴十级了,为了取得好成绩,她(学生继续按文中句式写一段话)。
这样的听写,不仅是听写,更多的是句式的使用训练,让听写不再是“大众模式”中单一的听写内容了,也让学生实际体验到把句子写得生动具体,这样的听写是在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以上根据学段要求,给予了听写内容和方法上的建议。但要完成好这一常规教学任务,在听写时间上的保证,听写后的批改订正,都是这项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做好?
第一,让课堂教学有效,钻研文本,精读精讲,不啰嗦、不拖沓,才能每天挤出时间进行有效听写。
第二,教师对于学生听写习惯的养成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只有教师的坚持,才有学生习惯的养成。
第三,听写的批改在第一学段时,应亲力亲为。随着学生年龄增加,能力的提高,可适当让学生参与批改,成为老师小助手,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但老师要有所监督。
第四,听写后的订正,可借助家长的管理,教师的认真管控,使得每日听写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听写这样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平时的积累与巩固,重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避免了期末考试前“轰炸”似的死记硬背词语、课文的复习。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效借助好听写这样的教学常规平台,才能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操千曲而晓音,观千剑而识器”,通过听写的方式,不断反复地有效训练,让听写为语文学习插上有力的翅膀,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才会扎扎实实。
(作者系环西小学教师)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