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华大学 - 《北华大学报》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作者:学生记者 张萌萌    
2019-09-25     浏览(126)     (0)

不知从何时, 一些大学生整日萎靡不振, 迟到旷课的现象成为了一种日常, 他们本着 “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必逃” 的原则, 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年华。 这种现象还不在少数,甚至有人竟然认为正常上课才是“不正常” 的, 大好时光匆匆流逝, 让人唏嘘不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当年周恩来在旧中国发自灵魂的感慨,也是现在大学生难以抵达的高度。近期教育部进行教育改革, 改变大学 “严进宽出” 的教育机制, 慢慢向 “严进严出” 改变。据报道, 华中科技大学有 18 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 其中 11 人已在 6 月按专科毕业。再看看现在课堂上常有的现象: 老师讲课时有的学生戴耳机听歌或打游戏, 打得忘乎所以竟大声吼叫影响课堂纪律; 有的学生窃窃私语, 使其他同学听不清老师讲课;更有张狂者当堂呼呼大睡, 不顾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感受。

现在各种 “网络鸡汤”层出不穷, 原本 “鸡汤” 是给予人们力量的, 可是各种各样的 “鸡汤” 看多了, 人们就变得麻木起来。有些学生言之凿凿, 口中说着要做出改变, 却往往难以付诸行动, 或者三分钟热度后继续颓废起来。有报道说: “中国现在已告别了大学资源匮乏的时代,却奔向了大学生精神匮乏的时代。 ” 这正像查尔斯 · 狄更斯所著 《双城记》 中说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 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 ” 怕的不是学生能力有限, 而是在精神上却已经缴械投降了。

“同窗同读怎能位居人后, 同班同学怎能甘拜下风。” 这句话的本意是在学习品质上要向好的同学看齐, 可现在却变成了同学间的互相攀比。 虽说现在物质条件水平的确有所提高, 但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 送到大学读书,并不是为了去和别的同学去攀比, 而是要学生去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一位女作家对自己的儿子说: “孩子,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 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因为, 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 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可现在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 只享受当下生活的安逸, 却从不为以后的未来做打算, 每天在一张小床上刷手机消磨时光,终日与外卖为伴, 却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 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却将课余时间统统消磨在了无用的地方。大学需要的是 “自觉” , 可是大部分学生却偏偏没有这份自觉,整天只知吃喝玩乐,将心思用于别的地方, 等到需要真本事的时候才知何为 “学到用时方很晚,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 大学是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平台,大学生要抓住这一生中绝无仅有、 弥足珍贵的四年,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不使光阴虚度。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趁现在, 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去铺筑属于自己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