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正视挑战与困难 筑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长城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研究生 赵庆曼    
2019-09-30     浏览(118)     (0)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本文拟从面临的挑战入手,来探讨如何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阵地问题。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强党建、守阵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生产方式、利益格局和经济秩序已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影响巨大,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产生强大冲击。目前全球化的形势不可逆转,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利益群体在经济上实施垄断经营,在传媒和网络领域,大肆宣扬并不遗余力地推行有利于自身利益指向的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使他国意识形态的稳定性遭受严重破坏。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经济全球化便于西方多元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推行,客观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经济全球化引发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引领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化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面对资产阶级西化分化攻略———扬旗帜、重民生
       目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其表现为,时常打着民族、人权的幌子,宣传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破坏,不放弃对我国任何进行西化分化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生活上,利用一些“政治人物”干涉中国内政,将个别人物意识形态化,这些“政治人物”会不时跳出来制造一些麻烦和事端,破坏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在经济上,通过种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在社会生活上,蓄意炒作社会热点,形成“围观效应”,增加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交锋的复杂性。
  面对西方大国的西化分化战略,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防止西化分化的根本思想保证和一面旗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建设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好民生问题,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
(三)面对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创模式、探路径
       在全球共享的网络环境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矛盾与冲突加速碰撞和融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被削弱和动摇的新挑战。网上非马克思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入侵,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国家将网络舆论视为政治思想传播的有力手段,在这种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被打破,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力受到严重挑战。网络信息泛滥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中心思想被消解,主流文化被拆碎,网络信息的管理难度加大。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减弱,直至被动摇。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追求,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公民教育、道德建设、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改变意识形态的传统建设路径,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律、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新媒体应用与思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说服力、凝聚力与吸引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力。
(四)面对多元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重引领、强认同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变化,涌现出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并且不断延伸发展,多元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首先,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碰撞和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及理论成果产生了冲击与质疑。其次,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着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他们对待政治并不热切,革命理想信仰意识淡化,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过度浪费,也不利于我国公民从源头上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因此,必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青少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对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借助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介加强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加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制力度,坚决禁止不良社会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传播,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健康、积极的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设规范的价值观念评价机制,引领我国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面对文化事业产业教育乏力———增活力、重功能
       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日益壮大,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但是有些文化产业在丰富群众生活和创造极大价值的同时,往往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从目前来看,文化领域表面上一片繁荣,但承担社会功能的传统教育性文化产业却越来越得不到关注,原因是陈列内容固定、宣传力度不够、创新意识不足等;再者,部分新闻媒体、影视娱乐等热门文化产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一味迎合青年人的喜好,对于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庸俗文化、异文化置若罔闻,不仅没有发挥其正面教育功能,还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绝不能偏离社会效益这个根本方向和目标,要积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切实保证文化事业产业科学发展。我们既要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既要尊重精神产品生产规律,又要按市场规律运作办事;既要抓住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尽最大努力将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事业的推进和产业的力量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
  今天,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客观分析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新时代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做好铺垫。让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深入人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以务实、开放、创新的视野去面对问题,相信我国意识形态治理的春天必将到来。
  (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孟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