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为军训服装觅一处“好归宿”

作者:方宇迪    
2019-09-25     浏览(200)     (0)




  近日,各高校大一新生的军训都已相继结束。不少学校周边“高价”回收旧军训服装的小广告也开始陆续出现。笔者了解到,每身逾百元的“崭新”军训服装在回收时多以旧衣物归类论斤计价,不禁让人深感浪费。即使不被回收,军训服装也难逃“制造-销售-使用-闲置-丢弃”的命运。全国几百万高校新生,一年光军训服装就能花掉上亿元。如果“服役”十天半个月就被“报废”,实在可惜。笔者认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全社会、各高校以及广大学生都应树立节俭意识,群策群力为军训服装觅一处“好归宿”,充分实现军训服装的价值和最大利用率,这在提倡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当今时代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那么,军训结束后,军训服装去哪儿了?笔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选择留住军训服装做个纪念,“因为军训服装承载着大一入校时的美好记忆”;有的学校在组织大型活动需让学生统一服装时以军训服装作“标配”;有的将军训服装赠给了环卫工人或者家里的亲戚;也有一些学校或社会公益组织回收军训服装并捐赠给有需要的地区。这些都不失为合理利用之举。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军训服装太单调,面料也不是很舒服,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军训结束后可能真穿不着了,干脆直接丢掉。”据《三秦都市报》报道,某高校一位保洁员负责学生宿舍卫生清理有4年多,每年9月,她都能看到垃圾桶里塞满迷彩服,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军训服装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其实,早在2014年,北京教育系统就联合20多所高校,开展了捐赠军训服装工作,服装经统一回收、清洗、消毒后,被送到河北承德的贫困学生手中。这些年,不少高校和社会公益组织纷纷借鉴了这个做法,他们本着大学生自愿原则,通过设立军训服装收集点,将军训服装回收,再通过一些社会力量将清洗消毒后的服装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或者挑选一些“品相”较好的服装,免费赠送给下一级家庭贫困的新生使用。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清洗消毒军训服装是一个大工程,单凭学校一己之力,要完成并不容易,还希望社会有关部门能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合力。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谭克俭则提出学校可实行军训服装买租并行的方案。他建议,为避免浪费并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在保持现有统一采购方案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允许学生自愿租赁军训服装。当然,“对于租赁的服装,一定要采取统一的清洗消毒措施,保证学生健康。”
  大学新生军训是大学生入学第一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合理利用这套曾经承载着这份光荣与梦想的军训服装,为其寻一个好的“归宿”,对于各高校和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智慧”考题。笔者认为,军训服装的利用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在军训服装设计上引入国防与爱国元素,让其成为一款寓意深刻、款式新颖的纪念服装,如此以来,必然大大提升其自身价值和收藏价值,提高利用率;二是社会可形成专门的回收机构,确保回收的军训服装能否顺利通过卫生关、质检关;三是相比于回收和“压箱底”,大学生更应该将军训服装视为一种荣誉,无论是珍藏也好,送人也罢,在厉行勤俭节约渐成社会风气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更应树立节俭意识,将军训服装“变废为宝”,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