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向着“未来好老师”梦想努力奋斗

——山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学风建设行动纪实

作者:董广远    
2019-09-25     浏览(113)     (0)




  9月5日下午,学校首次举办教职工荣休仪式。9月10日上午,学校在千佛山校区隆重举行庆祝2019年教师节座谈会,一批2019年度十佳教师、十佳工作者受到表彰。学校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生科本1601班50名同学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做一名“未来好老师”的理想。
  今年5月,在学校第三届十佳学风特优班评选中,生科本1601班作为一个普通班级,从一众卓越班中脱颖而出,荣膺山东师大第三届十佳学风特优班。“宿舍小课堂”、PBL兴趣小组、“无机”课堂……该班用一个个“金点子”,打造出了一个积极乐观、团结进取的班集体。他们不忘初心,为炼成“未来好教师”时刻努力奋斗着。
  “宿舍小课堂”:教学相长进步大
2016年,一群青年学子考入山东师大,经过一年努力学习,2017年9月大类分流时,有50名学子相聚在生科本1601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所选的是师范类专业生物科学,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一名“未来好老师”,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打铁还需自身硬。可是,大二的许多专业课如《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知识点多,难度较大,而《生态学》又是双语教学,这些无疑成了学生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然而,生科本1601班的学子们并没有被这些“拦路虎”吓倒。
  如何“打虎”?女生2126宿舍的魏一青是班委,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晚回到宿舍后,她们的“卧谈会”不再是八卦和娱乐,而是和室友一起讨论今天的课程,互相提问,及时交流。在魏一青的带动下,6名女生一拍即合,正式成立“宿舍小课堂”。她们买来小黑板和粉笔,每晚9点到10点左右,便开始有模有样地给彼此上课,答疑解惑。再后来,隔壁宿舍的同学纷纷前来“蹭课”,有时一间小小的宿舍会一下子“塞进”十几名同学,大家一起交流,气氛热烈,在互帮互助、教学相长中解决了许多专业中的问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同学们之间互相讲课,对于巩固知识很有帮助,交流起来也更方便。”生科本1601班班长贺吉立说。2126宿舍如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周围的女生宿舍、男生宿舍,也都开展起了“宿舍小课堂”。大家用把宿舍当课堂,在宿舍上“讲台”,以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温故知新、探求新知,不仅锻炼了讲课能力,提前过了把教师瘾,还巩固了知识,教学相长,一举多得。
夯实学识:问题式学习开拓科创之路
有扎实学识是成为“未来好老师”的第一步,而教会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好老师”的题中之义。
  “我们成立了10个PBL兴趣小组,分工合作。”生科本1601班团支书温昕向记者介绍道,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混合式教学的课堂中真正得以实践。
  “高上大”的PBL究竟如何运作?全体学生先跟随老师到实验室进行科研探究,了解领域最新方向,然后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各自成立PBL兴趣小组,5名组员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小组当时是看鸡蛋加热时长是否能产生有害物质。”贺吉立说,小组成员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到联系老师,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从奋战到凌晨的孤独寂寞,到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完成了课题。
  生科院教授尹苗介绍,从学期初开题、期中检查和期末汇报,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让本科生们初探学术研究之路,“学生们都是第一次配试剂,第一次去开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一定都能实验成功,但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过程,来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生物教育名家朱正威曾说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PBL出发,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让同学们在科研竞赛和创新创业方面也收获颇丰:参加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次、省部级奖项30次,5人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7人参与本科生科研基金。
  师生同心:筑梦“未来好老师”
  学院深知,培养一名优秀的“未来好老师”,学生除了要有扎实学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每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去各地教育实习前,系主任樊守金都会语重心长地和学生们讲述为师之道,告诉他们应当“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手把手地教授针对“学困生”的小妙招,教育他们要用爱来包容学生。而像这样的师德师风教育,贯穿了生物科学专业整个本科4年的学习生活。
  为培养“未来好老师”,生科院在新生一入校就进行了科学规划:学院制定了长达1年的系列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分为“认识大学、热爱专业、端正态度”“认识自我、关爱自我、明确目标”“我看大学的方方面面”3个阶段开展。教育内容包括“专业动态、前景”“人格倾向和心理调试”“职业生涯规划”“人与社群”等。通过开展朋辈教育、号召宣传、结对帮扶、鼓励引导等,带领同学们构建学习型班集体,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学院则通过开展青春课堂系列讲座,举办“风采教学系列”“生涯规划系列”“考研经验系列”等学术讲座,为同学们搭建获得更多知识的平台。各班还召开主题班会,人人争当“未来好老师”,开展“榜样筑基、领航前行”活动,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优秀榜样评定和宣讲。学院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院级生物学教学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反复磨课,让学生们在校园就能上一堂好课。在9月23日刚刚落幕的全国第九届“华文杯”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中,学院选派出5名学生全部获得一等奖,获奖等次和数量位列所有参赛院校最前列,这在全国各师范院校都是很少见的。
  可以说,在生科院,师生同心、各出奇招,为成为一名“未来好老师”各尽其力:一场场各具特色的学术沙龙,一位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带给学生们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提升;在课堂中,学生自觉将手机全部上交,着力打造“无机课堂”,从现在就开始以身作则……如今的生科院师范类专业,学风优,师德正,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向着‘未来好老师’梦想努力奋斗”的良好班风、院风已经形成。
  提起1601班,2016级辅导员史家静颇感自豪,她告诉记者,该班曾获山东师范大学最具人气团支部、最具活力团支部、十佳班集体提名奖等多项荣誉,是整个年级的佼佼者:“目前该班有10人学业成绩排名专业前20名,四级通过率达100%,六级通过率达70%,教师资格证笔试通过率达100%。”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做好有一桶水、一潭水的准备。”院党委副书记谭效忠表示,生科本1601班为学院全体同学和班级作了良好的表率。院长杨桂文表示,作为师范类学生,在成为“未来好老师”的路上,他们已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还应再接再厉。院党委书记于铁表示,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生物教师是生科院的优良传统,日后他们将坚定不移地保持下去,同心同向,筑梦未来,成就“未来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