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我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应激性心肌病、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患者50岁,女,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休克、呼吸衰竭”于2月12日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入院时患者发病已2天,呈昏迷状态,循环极差,血压由大剂量升压药物维持,呼吸机PEEP设置高达17cmH2O,吸氧浓度90%,仍难以维持有效氧合,随时存在生命危险。重症医学科以李琛副主任医师为组长、杜滨锋、王昊、秦伟栋、韩辉等主治医师参与的医疗团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评估患者病情: 床旁心脏超声提示LVEF仅0.2,左室前壁、侧壁动度明显降低,心电图全导联T波V形倒置,全身循环极差,血乳酸明显升高,急查化验示CTnI达7.28ng/ml, 前降钙素原72ng/ml, 谷丙转氨酶3182U/L,谷草转氨酶3793 U/L,谷氨酸脱氢酶2934.4U/L,尿素氮18.11 mmol/L,肌酐172μmol/L,考虑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应激性心肌病、心源性休克和多脏器多系统(心脏、 呼吸、 肾脏、 肝脏)功能障碍, 重症评分APACHE II高达25分,SOFA达12分,预后极其凶险。针对上述情况,该团队立即给予各脏器脏器功能维护, 稳定循环, 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深静脉置管、循环监测也相应迅速开展,降低颅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处理措施也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细心监测各项循环和心脏指标,精细调整每项呼吸机参数和酸碱、电解质指标,患者的各项指标逐渐改善。在医疗和护理团队精心照料下,2天后患者循环已稳定,床旁心脏超声提示LVEF恢复至0.4-0.5,室壁动度明显改善,心脏、肝脏、肾脏等功能指标较入院明显下降。为避免再次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2月14日,由神经外科王云彦教授团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右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术,并定期腰穿引流。2月18日,该患者脱机成功,意识恢复,给予拔除气管插管,2月19日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