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让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通识课

作者:章廉  通讯员  ■    
2010-05-31     浏览(317)     (0)

文章介绍了人民大学心理健康通识课的开设背景、课程目标、实践方式及成效,以及这门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让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课,科学地审视自己,有助于发现隐藏较深的心理隐患。学生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通识课对于大一的同学来说意义非同小可。该课程广受同学们的欢迎,并已成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3332,这样一个数字记录了这学期已接受由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的心理健康通识课教育的学生人数。从2007年开始,每一个进入人大的学生,都会收到我校心理健康中心给大家的一份礼物———心理健康通识课。正如我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张晓京所说,“从我们党的一贯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来说,全面发展应侧重于学生智力、情感、身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健康通识课是人大在学生培养方面贯彻这样一个思路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3年以来,已经成为学校一项精品课程,进入了每一名本科生的大学生活。
  关心“健康的大多数”
  “原来是立足于问题,现在是立足于发展;原来是立足于解决少部分人的问题,现在立足于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文书锋谈及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的缘由时用了两个转变来概括。
  这两个转变正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转向心理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这相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我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来,工作职能主要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但心理咨询主要是面向有心理困扰的同学,而心理教育活动又很零散,不能够达到系统完整教育的目的。从2006年开始,学校引进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改变心理教育工作视角,以让所有人过的更幸福为目标。基于这个原因,心理健康课正式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到2010年,在校的本科生都接受了心理健康通识课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达到了百分之百。
  给最需要的大一新鲜人“一个人夏天骑自行车,骑了一个半钟头,他最需要一口水,你给他一口水喝是最好,而一个春秋躺在茶坊里的人,你给他一壶水,效果都不大。”谈到为什么要把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时,胡邓老师打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大学一年级同学们刚刚经历完高考,从高中的学习和思维方法转变过来,进入到大学生活阶段,难免会经历一些思考,一些适应上的困扰,在这个时候开设心理健康通识课,相对来说效果最好,因为这是学生们最需要的时候。同学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课改为通识课对于大一的同学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哲学院08级余同学说:“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在大一,非常及时,我从外地来北京上大学,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这个课程就好比一碗姜汤,让我走过了这段心理亚健康的时期。”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为必修课程也出于了学校的深层考虑:以往选修的时候,大家经常错误地认为心理有问题的才去上心理健康课,自己的心理很健康没有必要再去学习,这样一来,这门课存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大一开设这样的通识课,不仅使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这门课,而且能让同学们利用相关的知识更为科学地审视自己,有助于大家发现隐藏较深的心理隐患。同时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新颖的考试方式也让心理健康通识课广受同学们的欢迎:“7周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胡老师风趣幽默,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老师的讲授和实践并重,很重视学生的参与性。”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的王同学谈起刚刚上完的心理健康通识课如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宽2009年,我校的心理健康通识课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多次对人民大学的心理健康通识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把心理健康通识课作为一个本科必修课,这在全国高校中是走在前列的。诚如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文书锋所说,“我们的心理健康通识课既是首创,也是探索。我们要做的绝不只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我们还要开发和运用一系列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教具,配合心理咨询、心理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为了开设好这门课程,心理健康通识课的授课教师们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力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心理,贴近实际。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讲授心理健康通识课的周莉老师说:“这门课是具有独创性的,因此也极具挑战,备课不论从内容和方式上而言都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愿意全力以赴,把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最大程度的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