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 《江阴学院》

漫谈古琴 “四美”

作者:□ 朱文艺    
2019-05-24     浏览(1182)     (0)

古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体现在材质、制作、弹奏和意境等方面。通过了解古琴文化之美,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并传承明心之美。在现代社会中,静心领略古琴之美也是幸事。



  古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之美不仅体现在古琴艺术本身,更体现在它所呈现的“明心见性”之美。
  宋代朱长文 《琴史》 说:“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是将琴本身的审美特质放在了首位。“良质”,是说古琴的材质是很特别的,它大多采用的是老杉木、纯生漆、鹿角霜等,用的都是纯天然的材料。百年老杉木,自然干透,透音效果非常好,是难得的良材。鹿角霜和纯生漆是保护琴体、进一步增加透音效果的材料,也不是很常见的。正是因为材料的精良,所以一床好的古琴,从源头就充满了美感。“善斫”,是说古琴的美还体现于制作上。好的材料,如果没有好的斫琴师去精雕细琢,那么也只能是暴殄天物。一位好的斫琴师,在数百床琴的历练中,熟练掌握每一凿、每一刀的分寸,将岁月极致的美凝聚在那一刀刀中,用时光来沉淀古琴幽韵的美。“妙指”,是说古琴的价值在于弹奏,在于使用。古琴的美,需要妙指去实现,优美的琴音,没有一双妙手,就无法呈现悠远的琴声。一般人欣赏古琴,也就是冲着妙指而去的,听名家弹奏,听琴友弹奏,将一曲曲意境深远的曲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遨游太虚、环游四宇之内。“正心”,是说古琴是雅乐的代表。不同于其他的乐器,古琴的曲子并不那么的华丽和动听。它的美是沉淀了岁月的美,千年前的声音,如今仍旧能够响起,我们在听古琴曲的时候,仿佛是在和先人对话,感受天地自然的灵韵,是心灵的享受。古琴是修身养性的器物,是正心的器物,是君子之器。
  古人称: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音色中正平和,意趣高远,符合中国文化中庸的精神,也符合文人淡远清幽的审美,经过历代“圣人、名人”们的推崇,古琴从一种乐器抽离出来,推崇到“道”的层面,作为王道教化和修身养性之用。古琴从文化层面讲亦有四美,现代人可以通过了解古琴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并传承。
  明心之美。琴在古时,是和自己谈心的乐器。同一首曲子,由于心境的不同,造成了指法的轻重缓急迥异,由此会给听众带来不同的韵律之美。个人的心境伴着琴音的高低婉转而渐渐平复,逐渐地褪去凡俗人生当中的烟火气息。
  明史之美。例如古琴名曲 《酒狂》,是一首以酒徒大醉之后的狂态为主题的琴曲,其风格在中国古琴曲中可谓独一无二,曲中的主角是阮籍。他嗜烈酒、善弹琴、爱长啸,得意时忽忘形骸。想要弹好《酒狂》 就必须想象自己置身于魏晋,理解士人的狂放与无奈,在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长叹中抚一曲心声。
  养气之美。即便到了刑场,嵇康仍然从容地面对斜阳,弹奏着 《广陵散》,用他的琴声最后一次滋养浩然之气。他用灵魂搏击灵魂,用尊严撞击尊严。死亡便被这沉郁、凄婉的琴音击得粉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此时此刻,千年来的人们,感受到的就是那义无反顾的人间正气。
  明志之美。乐曲 《关山月》 原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曲虽短小,但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家国之志的美感催人奋进。
  虞山派徐上瀛在 《溪山琴况》 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此前发生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营造也更为形象化且富于哲理。可见,弹琴不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借以修身养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如能静心领略古琴之美,亦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