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 《江阴学院》
浅 说 细 书
作者:□蒋 君 慧
文章介绍了古人所写的细书,它是一种字体大小,它写的内容精细。在现代社会,细书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作者回忆收藏了一本细书本子,同时感叹这种写字风格虽优美却少有人欣赏。细书作者需要认真书写,但这种认真精神也限制了它的普及。细书少有人欣赏,因此逐渐式微。
细书是古人对书写得特别小的字的一种称谓。
古代纸张不便宜,所以一张纸上总要写很多字,字当然必须写得很小。如果出版物能以比较大一点的字印刷,一般都会在封面或是扉页显著位置标明“大字足本”等字样,以表明此书的豪华程度。但如果是手抄自藏,则当丰俭由人了。一般来说,在书的页眉页脚上写批注,内容多,地方小,自然要写得小;抑或是因为自己把玩,随身携带之物,自然要写得小一点,是为细书。
细书古来就有。例如南朝梁元帝 《金楼子·聚书》 就有记载:“又聚得细书 《周易》 《尚书》 《周官》 《仪礼》 《礼记》 《毛诗》 《春秋》 各一部。”
《北史 · 韦世康传》写道:“眼暗更剧,不见细书。”宋朝王安石的 《台上示吴愿》 一诗中更是有“细书妨老读,长簟惬昏眠”这样的句子。
会写细书还是读书人的一项技能。《淮南子 · 说林训》 说:“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南史 · 萧钧传》 则提到:“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
细书到底有多细呢?古人说“如同细黍”,一粒米大约0 . 5厘米长,小米(黍米)大约0 . 3厘米长,由此看来,细书也便是如此大小了。现代人已经很少看到真正的细书了,所以对于细书未必有明确的概念。笔者偶然收藏了一本清代的 《八股文选萃》 手抄本,相当于现代学子人手一册的高考满分作文选。细细看来,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学习积极性之高。
但是细书还是日渐式微,退出了历史舞台。细书实际上还不能算是书法,尚属写字的范畴。写字的要求,从观众的要求看就是清晰美观,从书写者的要求看就是方便快捷。因此,当钢笔出现后,毛笔自然就淘汰了。工具更新、日用不再,细书因此也就式微了。
细书作者极其认真,因为不认真,便不能凝神静虑,自然也就不能写到如此之小。但也正因其必须认真地写,在日常使用中,人的精神不可能时时饱满,稍有懈怠便容易写得不堪入目,再无细书之雅拙,因此,细书也只能偶一为之。真的天天这么写,也是苦事。因此,与寄乐于书画相比,细书自然就少了很多乐趣。无趣无用,自然难为久远。
细书的认真精神其实就是古人所谓的“刻画细谨”,太伤神,不利养生,笔者认为此是细书式微原因之一。董其昌举例黄公望、沈周得享高寿,而赵孟頫只活了60岁余、仇英50岁余,指出了“生机”与寿享的关系:“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实父(仇英)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骈阗之声,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苦矣。”
所以,窗明几净,墨香盈袖,书卷古雅,不妨写两段读后感于其上。文辞简朴,细如黍米,下笔自有一段活泼的生机在,悦读者而养己神,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