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校报记者 刁超群
100年前,红楼英杰,书写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100年后,薪火传承,“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是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无论历史还是当下,北京大学都是进步青年挥洒青春、追逐梦想的大舞台。在新的时代,北大青年弘扬五四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正在成为新一代北大青年的心声。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开出绚烂的花朵”
北大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众多青年学子选择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他们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环境,到偏远、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基层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就是选调生。
“我们沿着洪水滔滔的叶尔羌河走了十个小时,中间有一段路实在太危险了,我当时真的觉得可能会挂了,还录了一段遗言呢……”这是元培学院本科生、教育学院硕士生毕鹏在南疆工作时的经历。他2009年本科毕业后赴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工作,2012年硕士毕业后选调到河南省滑县基层乡镇工作,后调任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现供职于喀什地区大数据局。毕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毛驴县长”,对塔县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这都是他一步一步体验出来的。
“我想做的其实是一种回馈,”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毕业生郑明凤内心充满着感激,“我的成长不是为摆脱贫困地区,而是为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2016年毕业时,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远赴新疆阿克苏地区,目前在库车县乌恰镇工作。他作出这个决定时,想起了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他曾在阿克苏认一位63岁的大娘阿依先·莫明为妈妈,因为这位大娘无儿无女。郑明凤说:“我要努力做群众心里的儿子娃娃。”
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毕业的硕士生钟梓欧把去新疆做选调生当作“追寻答案”的机会,在他看来:“去边疆无疑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下的中国社会,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5年来,他先后在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图什市团委和平均海拔3500米、边境线长100多公里的西陲第一乡——吉根乡工作。“基层很苦,但脚底踩泥之后心里会更踏实”,“边疆很远,但读懂祖国之后人生会更精彩。”这是钟梓欧对2018届北大本科毕业生说的心里话。
在湖北通城县隽水镇工作的燕京学堂2016级硕士毕业生江安吉,在校期间就是出了名的才女,如今在脱贫攻坚路上也毫不逊色。她谈道:“无论周围事情多么复杂,答案始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青年人必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有所担当、服务百姓。”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毕业生谢超林现任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副县长,他始终致力于做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我个人觉得,应该将个人志趣与国家、社会发展大势结合起来……只有真正深刻认识这个时代,我们才能把握发展大势,顺势而为。”
“把教育的火种洒播在祖国天南海北”
自1998年起,北大积极参与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组建了北大研究生支教团。20年来,支教团累计派出330多名志愿者分赴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等地进行教育扶贫。“言传远疆”是新疆分团通过网络远程向南疆地区输送汉语教育资源的项目,受益学生累计千余名;青海分团发起的“西部愿望”游学项目现已举行26期,组织当地400余名学生、50多名青年教师参与游学,游学报告会辐射约5000名同学,此项目也是北大学子自主设计、利用本地资源教育扶贫的尝试;内蒙古分团“爱在眼里,eye在内蒙”的少年近视预防公益项目,西藏分团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拉萨中学晓苓助学金”项目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给当地师生带去了切实的帮助。
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用一生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这是第21届支教团成员李照青的心里话。砥砺求真、躬身力行,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社情民情,为解决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正如新疆支教团成员邵子剑所说:“关注远方、关注基层、关注国家,永不屈服困难,永远保持奋斗,哪怕前路只有微光,也会充满前行的希望。”
“投笔从戎铸军魂,巾帼须眉当自强”
高明是一位光华管理学院的80后大学生,来自甘肃正宁农村。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承秦齐传统,希望文武不失。” 2005年大三时,他决然参军,来到地处西南边陲隶属第二炮兵的某连队。“崇文尚武”的他,当兵半年,就成为导弹测控专业二号位操作号手,仅用一年,就学会了老兵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多次在各级军事比武中夺魁。从“文科状元”到导弹精兵,从青年学生到优秀班长,他成为了全军学习的模范。高明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北大青年“金戈铁马书生梦,矢志不渝报国心”的时代风采。至今,高明的赤子之心仍不断激励着无数当代青年。
巾帼不让须眉,在北大,像高明一样拥有爱国抱负和英雄情结的青年大有人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宋玺就是其中之一。她在2016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批赴亚丁湾编队的唯一女陆战队员,并且还是官兵的“心理管家”和全队文艺骨干。两年多来,她在南海群岛、亚丁湾、亚洲、非洲、大洋洲都留下了脚印。“支持我的一方面是个人的意志与坚持,另一方面是集体的力量。”宋玺说道。由于她能为人之所不能,因此也成为北大学子的一张名片。参军报国,青春不悔。空军战士王馨安、东海舰队战士沈越、新疆总参某部战士王世杰、女兵赵雪蓉和周旋等,这些优秀的北大青年应征入伍,投身国防事业,为当代青年树立了自我磨砺、求真力行的榜样。
“让星火漫天闪亮在时代的高峰”
北大学生社团历史悠久,更是青年学子展现和发展自我的舞台。百余社团厚植爱国情怀,表现出新时代昂扬的风貌:“爱心走在路上”“勇攀时代高峰”“用新时代的理论引领青年”……。
早在1994年《人民日报》头版,爱心社就带来了“燕园吹来清新的风”。情满燕园,爱在天下,从1995年开始,爱心社筹备“爱心万里行”项目,以支教活动为中心,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公益志愿活动,一直持续至今。25年来,爱心社成员足迹遍及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他们在万里行程中为各地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爱心社的公益服务之路播撒着北大青年的爱心与真情。
2018年5月,山鹰社队员登顶8848米的珠穆郎玛峰,为120周年校庆献礼。自1989年成立以来,山鹰社已先后攀登过念青唐古拉、各拉丹冬、玛卿岗日等20多座高峰,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他们的印记。百年校庆之际,他们曾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山鹰社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北大青年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精神。
理论社团建设也是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始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己任。2000年以来,他们先后到农村、工厂进行调研,组织暑期实践团奔赴各地,积极开展高规格理论讲座,用实际行动传播理论信仰。2017年,为响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组织了首都五校“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理论社团建设”交流会,旨在推进学生理论社团成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阵地。堂堂正正谈理想,真真切切树信仰,做李大钊先生的传人,做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是青年们无悔的选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罗德奖学金被誉为“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来自世界各地的获奖者将被派往牛津大学学习,致力于成为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世界领导者。北大已有5位学子获此殊荣。
法学院张婉愉是2015年度的罗德学者,曾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获得第14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冠军。2016年度罗德学者、北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徐铌,研发出新型药物,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侯逸凡和李雨晗是2017年度罗德学者。国际关系学院的侯逸凡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子国际象棋手、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中国女子国际象棋队队员,也是历史上晋升男子特级大师最年轻的女棋手,获得4次世界冠军、两次男女混合赛的世界冠军,现为年纪最轻的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而元培学院的李雨晗虽获得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录取资格,毕业后却选择去三江源从事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为三江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在北大,每一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正是在这其中,我找寻到了自己的理想所在。”这是2018年度罗德学者、元培学院本科生付紫璇的感言。
罗德学者只是北大优秀学生的其中一个代表,北大许许多多优秀的青年学子勤勤恳恳、精于治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物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宋学洋曾是第14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在《物理评论快报》《纳米尺度》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她非常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热爱它。”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生朱诗优,也是位名副其实的“学术大神”和“科研忙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就被《自然》和《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他从而也成为国际基因编辑领域的青年领跑者。药学院2012级直博生司龙龙是一位为人类健康事业不懈追求的人,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文20余篇,成功申请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2016年,他的成果发表在《科学》上并申请国际专利,该研究发明了可控制病毒复制从而将病毒转化成疫苗的技术,轰动学界,被多家媒体报道。在北大,众多这样的青年学子,披星光淬火,迎旭日试锋,攻坚克难,争当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追梦人和圆梦人。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燕园情》始终唱响在北大青年的心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北大青年学子将不负韶华,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