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带队手记:从丝绸之路跨文化研究到一带一路创新设计

2019-05-27     浏览(49)     (0)

考察分队「丝路创新」从北京出发,前往西安、天水、敦煌等地进行跨领域创新实践。在古都西安考察历史遗迹,展开跨专业、跨年龄与跨地域的研究小组,并参观敦煌首航节能光热发电站,体验严酷的自然环境。最后,回到学校继续开始创新设计,计划在未来几年沿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版图,创造人们未来希望生活的情境与方式。

考察分队:设计学院「丝路创新」钢铁战队

带队教师:程书馨 Ashley Hall

下乡地点:北京 - 咸阳 - 西安 - 天水 - 麦积山 - 兰州 - 武威 - 张掖 - 嘉峪关 - 敦煌 - 瓜州 - 柳园 - 哈密 - 吐鲁番 - 乌鲁木齐

跨领域创新部分 -敦煌

跨领域创新部分 -电站

跨领域创新部分 - 莫高窟

课题背景:「创新设计」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新开设的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人文与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未来的复杂需求和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丝路创新」社会实践课题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联合开展,该课题旨在探索跨文化、跨领域与跨时空的「创新设计」,从古老文化到现代科技,融合设计、工程、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背景知识,开展创新设计与科研考察之行。本课题引入跨文化研究方法与跨领域创新设计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崭新视角分析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融汇,并洞悉“一带一路”沿线的潜在创新点,开展设计为驱动力的「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沿线创新。

四月十三日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丝路创新」社会实践分队从北京出发,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科研主任Ashley Hall教授一同踏上了进化与修行之路。

跨文化研究

「丝路创新」的第一阶段从探索跨文化交融开始,在古都西安,我们考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大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老钢厂创意园,搜集跨文化案例,捕捉经济、艺术、技术、思想、文化和媒介的影响力。

「丝路创新」的开题汇报在西安古城墙上展开,23名本科与研究生分成6个跨专业、跨年龄与跨地域的研究小组,确立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误会”“从神兽到丝绸之路未来的生物”“传教士、商人与炼金术士的交融”“环境变化对未来丝绸之路农业的影响”“新丝绸之路的城市与能源”“丝绸之路黑科技的现代应用”六大主题。本次课题参考了「行动调研Action Research」的方法,强调在路途上不断观察、思考、创造与交流。

此后,开始了一天一城的路途,从麦积山石窟的佛教塑像到兰州进入河西走廊,从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大佛寺到见证着西藏划归中国版图的白塔寺,途经张掖,千年来佛教在不同时期传入中原形成重要影响的见证同时矗立于眼前,时空融汇,文化与宗教的跨越碰撞,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

跨领域创新

抵达敦煌也标志着「丝路创新」第二阶段——跨领域创新设计的开启。通过创新设计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沿途设计、工程、环境、经济如何结合,从新的视角和社会需求,开展小组创新设计项目。我们从考察敦煌首航节能光热发电站,理解科技与未来开始,通过观赏现代戏剧《又见敦煌》了解敦煌,体验着雅丹魔鬼城严酷的自然环境,我们仿若在时空中穿梭,也为各组跨领域创新设计的开展奠定基本条件。

考察莫高窟和榆林窟时,除了震撼于精美绝伦的壁画与佛像,我们也关注到壁画上一些有趣的服装,如透视装、背心、丝袜和背带裤等,包括来自波斯的联珠纹、十二星座、山海经、印度阿修罗和农业耕地技术等,都呈现着当时包容、开放的文明。

反思与创新

搭着火车,我们路过哈密抵达吐鲁番,最终在乌鲁木齐告别。从坎儿井、交河故城、高昌古城、火焰山到天山、大巴扎,我们看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经历了从夏入秋的气候变化,在严酷环境下爬山行走也磨练了意志。

做完半个月的行动调研,「丝路创新」项目正式启动,回到学校继续开始创新设计。融合对社会的洞察、文化的转化、科技的应用、环境的变化,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沿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版图,从中国走向中亚、欧洲、南亚与非洲,通过设计驱动创新,创造人们未来希望生活的情境与方式。

我们,一直在路上。

设计学院 程书馨/文 「丝路创新」钢铁战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