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带队手记:策展十三日

2019-05-27     浏览(51)     (0)

设计学院“当代设计策展”课程实践考察小分队前往日本京都、东京、濑户内国际艺术季等地考察,与当地高校、策展机构、设计师工作室等交流,从展览策划、叙事体验、事件设计等方面对日本进行多角度考察。学生们对日本传统和专业的态度表示赞赏,并思考如何建立多层次利益相关者沟通桥梁。

考察小分队:设计学院“当代设计策展”课程实践考察小分队

带队教师:宋协伟 薛天宠 王乃一

考察地点:京都、东京、濑户内国际艺术季

考察小组师生与idea杂志主编Madoka Nishi女士交流

在濑户内国际艺术季与策展人长谷川祐子教授交流

考察小组师生参观武藏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教学背景:此次教学考察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当代设计策展”课程的实践活动之一,以当代设计策展、事件设计、美术馆运营为主题,针对高校、策展机构、设计师工作室、国际艺术节进行访问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策展实践的多种模式与新方式,并从中发现更多新领域。

此次教学考察小组由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当代设计策展”课程主讲教师薛天宠、王乃一带队,来自设计学院不同年级、不同方向的23名同学组成。为期十三天的考察行程从大阪落地,京都出发至东京、冈山、濑户内国际艺术季,参观美术馆24所,拜访设计师工作室5间,展开校际交流活动5次。与武藏野美术大学、idea杂志、佐藤可士和工作室、原研哉工作室、东京艺术大学、21_21 Design Sight就设计学院“当代设计策展”未来教学合作展开交流,成果颇丰。自由活动期间,同学们前往日本街头书店、画廊、古迹寺院、文化地标,根据自身体验记录每一日的行程。

在京都,考察小组领略了日本独到的神社文化、人文风光。参观思文阁、建仁寺、龙安寺、美秀美术馆,感受到日式建筑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魅力。东京之行,除了感受文化、历史风情,参观美术馆、画廊、设计机构外,还与武藏野美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展开校际交流,同时参观了著名设计师佐藤可士和、原研哉、佐藤卓工作室与idea杂志社。而在濑户内海,考察小组师生分别游历直岛、丰岛、小豆岛、淡路岛,感受博物馆群和艺术改造计划如何带动整个濑户内海地区的经济提升。同时也针对良莠不齐的作品、空间利用,不便利的交通,欠缺的服务设施展开思考。

这十三天的考察之行,学生们从展览策划、叙事体验、事件设计、情境设计、设计机构交流、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等诸多策展相关方面对日本进行了一次多角度的考察。

“日本老了,偶像们也老了。”

日本作为20世纪亚洲发展的龙头,在二战之后文化实力迅速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发展是否跟得上大时代大趋势的步伐?”我们不禁要提出这个问题,和中国日新月异的文化图景相比,日本发展的速度慢了。但反观这次考察过程,可见的是日本高校基础设施的老化,教学模式更新的缓慢、艺术节活动的配套服务欠缺。但同样能看到的是,日本设计的老派态度: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调研的尊重,对实践落地的高要求,以及对创意创新看似墨守成规背后的严谨态度。

而“当代设计策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在日本、在亚洲、在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如何生长,如何成长?这是十三日考察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思文阁扎根传统着重纸本出版物的展示,还是teamLab立足现代媒体制造梦幻体验;无论是国立西洋美术馆“以物议物”就场馆论设计师的在地性,还是森美术馆集结大成兼收并蓄的包容感;不管是北斋美术馆的传统,还是濑户内国际艺术季三年一遇的“网红盛况”……日本融合着多元文化并为世界呈现出多种可能并存的案例。

这十三天中考察小组经历了喜悦、激动、无奈、无助……有对“错过请等两小时”的不解和对“预约门票已在上个月全部发放完毕” 的失望;也有收到“各位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称赞和“您丢失的物品会在下一班车送来”的惊喜。

除了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点滴感受,每一位学生都欣喜于“老了”的日本对于传统的坚持和尊重,以及“老了”的偶像们对于专业发展的谦虚谨慎。我们的学生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和表达方式站在信息时代面前?如何建立起以策展活动为基点发散出的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如何构架展示对象和阐述叙事与阅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这些思考都是需要学生们不懈学习去实践解决的。

设计学院“当代设计策展”课程实践考察小分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