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食品药品学院报》

我为什么要做科研?

2018-06-25     浏览(164)     (0)

  2018 年 6 月是学院的科技活动月,青年科协也借机成立了,趁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作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中的一员,开展科技工作时的内心想法。
  “青椒"一枚,科研立身
  高校青年教师一直被谐音称为“青椒”,大概也是相对于老教师“老姜”一词的改编吧。作为一枚“青椒”,本职工作包含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实际上尽力平衡工作和生活,融合教学和科研,是每只“青椒”的日常,有的老师说,日常工作搞的我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再做科研了。
  也有老师说,在高职院校做科研,辛苦搞半年也不如别的地方谈笑几天,得不偿失。
  我自己也曾经彷徨过,既然生活无忧,喜欢做学问就做些,如果没有兴趣,何必为难自己呢?
  人各不同,相信每个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对工作的规划,对未来的向往。
  这里,我只是再和大家提个醒,科研之于青椒,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前菜或甜点,它是一份主餐,有的吃才能安身立命,吃的饱必能有所作为。
  所以,我们可以抱怨条件有限,可以担心精力不济,也可以宽心不求最好,但是,青年教师不该对科研说放弃,这是我们的利剑和刃甲,是多少年读书求学、给老板打工、泡实验室、刷文献、码论文积累来的素质和能力。在科研面前,我们从不该谦虚,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那既然要做科研,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优化资源,有所结果呢?我想说的第二点是:
  因地制宜,求创新不囿于形
  广结外援,居草庐不忘天下
  变通很重要,及时转型才能止损,具体怎么做呢?有个例子给大家参考。去年学校派我们药学院的几位老师到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培训,这个大学的性质与我们的高职学院类似,只不过大部分教员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教授给我们讲了他的“研究”经历。
  在他刚进校门时研究相关领域的企业缺哪类技术,短板是什么,然后往这个方向做专利,不求高大上、只求对路子。然后再拿着这类专利技术去和企业洽谈,他并不收钱,还主动提出免费为他们做一些实际的东西,建立教授和企业之间的新人。他不仅仅为了卖专利,而是有更大的目标。久而久之,来找的企业多了,教授的身价也高了,能做的和想做的,就可以任你挑选了。他本身是学生物技术的,但是后来一直在做中药保健产品。有些时候“地方特色,产业急需”就是最好的研究入手点,所以,及时给自己的研究基础变变装,换一个角度和高度,可能就是一个大项目,当然,也是一条慢慢长路的起点。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仅从我了解的药学和制药两个学院的真人真事来匿名宣传下:A 博士,做癌症免疫疗法研究,研究设想在评审专家手里恐怕都不会看到实验部分,会觉得平台太低,做不了,该帅哥非常聪明,及时改换方向,做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和药理药效,风生水起;B 博士,做传染病机理方向研究,这别说专家,任谁都知道条件不够,于是他果断转做药剂,也很有起色;C 硕士,积极联系原来实验室的师兄,借其现有公司的研究成果,锦上添花,也做出了自己的项目…大家现在不像读书时,换个题目就似乎是背水一战,学位既然已经拿到了,本领也养成了,科研是怎么回事也都了解了,掌握了金箍棒的核心技术,那么可大可小,指东不打西,不管做什么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一点也很重要,千万别闭门造车。国内有很多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多多参加,开会之余,大牛们喜欢听人家肯定自己的学术,于是你借机上前交流,递上一张名片,大着胆子请人家来做个讲座,或者更自信的,给人家讲讲自己的东西,求取人家的意见建议。姑且不论这样做的水分有多少,效率有多高,这本身也是在宣传和改进自己的研究,积累学术声誉(build your academic reputation),是在培养大器的学者之风。
  这就到了我想讲的最后一点,学术态度:科学研究终究是回归一个人的独上西楼,平台不过是框架和资源,团队是氛围和支持,都不能代替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决心和行动。看似老生常谈,但是往往我们都是差着这一点,差一个机会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
  不忮不求,勿忘勿助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这世界物欲横生,人欲横流,多少人安于现状,多少人疲于奔命,多少人五色目迷,而你,可也是把流光埋进尘嚣里奔走?大学也许不再是一片净土,但不妨三五同道,静心做本分之事,前路纵满布荆棘,你我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本文作者为药学院副院长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