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工商大学报》

情境体会式的课程作业引发大学生思想共鸣

2019-04-30     浏览(143)     (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效果,关键之一在于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为此,由金兵主持的本工作室立足于大学生认知获得的心理特征,把情境设置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推动大学生融入特定情境通过换位思考来收获体验、感悟和认识。
  立项以来,本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变传统的阐释式讲授,为设置一定情境、需要大学生换位思考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讲授阐发的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鼓励大学生融入情境、换位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考虑问题、作出判断,进而收获认识。
  其次,改革课堂活动模式。变传统的问答式课堂活动为设置特定情境、需要换位思考的课堂活动。这种课堂活动,
或是模拟重庆谈判进行,让学生体会抗战胜利后中国命运的抉择与冲突;或是模拟凤阳小岗村土地承包的经过,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面临的抉择,推动大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分析形势、认识问题。
  再次,改革课程作业模式。变传统习题式、论文式的课程作业,为带有一定情境、需要模拟身份的课程作业。这种课程作业,或是一篇五四运动时期爱国救亡的演讲稿,或是一封烽火连天的抗战家书,或是一部需要多人参与的历史情境剧,促进大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以抗战家书作业为例,曾有大学生在查阅浙东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医护人员的身份写了一封家书,既向同学展示了当时抗日战争复杂的斗争形势,又让自己在完成家书过程中以当事人视角体验到革命先烈敌后抗战的艰辛与坚持。在此基础上,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油然而生。
  最后,改革课程评价形式。对学生课堂活动、课程作业的评价,变单向度的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与反馈并举的新型模式。例如,预留一定课时给各学生小组轮流展示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展开点评和讨论,并组织学生评审团进行打分。在讨论和点评过程中,演示者与观摩者分享收获,观摩者则帮助演示者完善不足。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升华思想。
  本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经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已逐渐探索出一条以情境设置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推动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换位思考,融入特定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体会和感悟,进而让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获得情感体验、知识建构和思想认识。情境设置的教学改革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大成功,受到了上课大学生的欢迎。据本工作室2018年对参与教学改革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有71.84%的大学生表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必要使用情境设置来辅助教学;在各种类型的课程作业中,有70.69%的大学生表示对情境体会式的课程作业更有兴趣;有74.71%的受访大学生对情境设置的教学模式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而不满意者仅占5.75%。
  本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人及参与者注意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并将之撰写出论文以便推广应用。目前工作室负责人已撰写《情境设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中心的研究》论文一篇。后面工作室还将继续总结,并陆续撰写出其它相关论文。通过名师工作室的继续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效,并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