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工商大学报》

人文学院开展 “班主任有约” 活动发现屏幕后的 “喜怒哀乐”

2019-04-30     浏览(138)     (0)
  本报讯 “老师,在吗?我想请个假,今晚我不想去上课。”来自海南的浙江工商大学小赵同学终于鼓起勇气,给自己的辅导员发了一条微信,此时的她已经有些想哭了。在微信的那一头,辅导员“嘀嘀嗒”敲击着键盘回复到:“怎么了,不舒服吗?”。可是屏幕那一头的小赵快哭了。
  小赵是海南人,从海南到浙江,一千多公里的物理距离,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身份的转变让这个刚满19岁的小姑娘感觉很不适应。在阴雨连绵的春季,似乎任何的不适都会让她想到父母,恨不得立刻回到父母身边。之前,小赵的解决的办法是跟父母语音、视频,但是时间久了,似乎这种方式也带有“免疫”作用,不管用了。在屏幕的这一头,小赵也学会了掩盖自己的情绪,尽量在父母面前展示积极的、开心的一面。屏幕后的“喜怒哀乐”不仅让老师们很难发现,就算是家长也不一定能够及时了解。后来,老师们跟小赵面对面的交谈并通过跟小赵的室友才发现,小赵想家的念头已经忍了很久了。
  如今,当微信、QQ等社交工具已经成为了师生、家长交流的一种重要渠道,便捷的线上交流已经成为很多师生的第一选择,现实面对面的交谈逐渐被线上聊天所取代。在后来的工作中,人文学院的老师发现,屏幕后学生的“喜怒哀乐”很难通过线上被觉察,学生们屏幕后的“喜怒哀乐”问题越来越成为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4月初,人文学院针对屏幕后的“喜怒哀乐”问题,组织开展“班主任有约”活动。每学期班主任自主安排半天时间专门到学院、宿舍楼的固定地点联系学生,内容包括跟学生谈话谈心、指导学生学业和学生科技活动。辅导员每周固定一天时间用来接待学生的来访,跟学生面对面谈心,了解学生的动态。自该活动开展以来,全院已有十多位班主任进行了“班主任有约”活动,参与的学生已有一百多人,谈论的话题包括学业、学生科技、人际交往、寝室关系、班级建设等多个方面。在对话的过程中间,老师们了解到了一些诸如宿舍关系紧张、环境不适应、心理压力大等一些表面看起来“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此外,人文学院还通过一些学院传统活动如班级“读书会”、班会等渠道,主动去了解同学们屏幕背后的“喜怒哀乐”,同他们分享所思、所想、所悟,及时解答同学们遇到的现实困难和困惑。
  如今,当老师和学生都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通讯便捷,“搞笑”的表情包一个接一个在不断刷屏,屏幕背后的“喜怒哀乐”变得可能不再容易被发现。改变这一现状及解决其中可能隐藏的问题,在充分应用社交工具的同时,也许还需要结合传统的面对面的谈话、谈心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将师生的关系由“网络一线牵”变为面对面、心连心。(易正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