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长篇纪实文学连载◎
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
黄旭升
郭兰村把《红楼十二钗》灵巧地搬到了嵌银扣器上,作品虽然没有机会走上巴拿马运河大典,但在当时国民政府组织的铁路沿线城市博览会上获得过大奖,如果走上巴拿马,会与《西湖十景》媲美生辉,也算是送给900年前的文学大家曹雪芹的一份儿厚重的礼物了。
现在的郭兰村在干什么?
城市里急剧变幻的历史风云颠簸着艺术家的命运船只,相对于磐石般沉重的历史,文化是柔韧的蒲草。半生的艺术追求,耗尽了先人留下的微薄家产,郭兰村站在了一处中学的讲台上,连生物这样与艺术似乎毫无关联的课程郭兰村也都教过。但文化是心灵上的火花,落上去就永远不会熄灭。语文课本上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小词,照样会瞬间激起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一帘幽梦》的画作喷然而出,随着下课的铃声响起,打扫课堂的板擦让这样的大家画作消失殆尽,没有谁再记得艺术家的创作是用课堂上的粉笔画成的。
郭兰村老了,如果那时城市里实行退休制度,他是会走进“发挥余热”人群的。按照赵新三局长的本意,是要让郭兰村来负责这个直属在手工业管理局的下面“美术研究室”的。艺术家有时也会沉默,沉默了许久,告别的时候,他说要送给赵局长一幅画。
作画的过程是缓慢的,可终于还是画了出来。画面上是战国时赵国英勇无敌的大将廉颇,早已须发苍然,上身赤裸,膀臂青筋暴立,一块冰冷的苍石旁边是他卸下的被汗水浸透的盔甲,冷峻的画境直逼纸外。要知道,郭兰村是仿过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郭兰村分明是在说,自己像廉颇那样老了。一个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也许有着比画境更为沉重的心理历程。
赵新三偏偏盯上了这个郭兰村。
赵局长跟郭兰村聊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会看见他来找郭兰村。他问郭兰村那幅《汉文九良》是什么时间画出来———汉文帝的九匹宝马。他知道,郭兰村在画古代人物时,总结出了七吞”“八扎”的独有画诀,他问郭兰村这是一些怎样的内容。郭兰村在画古代仕女时,总是在服饰中画一条随风飘荡的带子,他问郭兰村为什么这样的带子叫做“密踪”呢?
真不知道他为何这样熟悉郭兰村的。
郭兰村的心潮腾飞了,这里有着他一片飞翔的天地。
他详细告诉赵新三汉文帝九匹良马的名称;他说“七吞”“八扎”是古代武将胄甲的形象描画,要画七处虎头和八个扎紧的地方;至于“密踪”,那条带子是可以扫去地上迹踪的,深藏于闺阁绣楼中的淑女佳人是连行走的足迹也不能留下的,以免蝶纷蜂浪。
星期天的夜晚,赵新三再次到郭家拜访,他要看一下郭兰村仿陈老莲笔意创作的《水浒传人物绣像》长卷。长长的画卷摊开了。郭兰村对历史人物绣像独有造诣,风格高古,人体比例又吸收西画的特点,用笔细密盘绕,如春蚕吐丝,人物衣纹直入陈老莲之室。这是郭兰村用三年时间画完的,三年中,他每天都用心血跟画中的人物对话。
陈老莲,明末清初的画家,一套名为《水浒叶子》的画作声噪画坛。其实,陈老莲只画了40位梁山好汉,郭兰村却是把108位草莽英雄全部画了出来。
“找到出版单位了吗?”
郭兰村无声地摇摇头。
惋惜的感叹中,赵新三又问道:“郭先生可知道陈氏‘万印楼 ’?”
郭兰村当然是知道“万印楼”的,陈介祺一去,“万印楼”风流云散。《水浒人物绣像》这样的藏作郭兰村还能找出许多来。再这样藏下去,怕真要流散殆尽。
赵新三说:把它们传给后人,让它们在城市里放出光辉。这再不是陈介祺的时代。
对于献身艺术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抵挡的诱惑。
郭兰村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
第二天,郭兰村走上讲台,黑板上他用粉笔画下了一匹骏马,昂首扬鬃!他告诉学生们,这是他在学校中最后一堂美术课。
可是,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赵局长再没来找过郭兰村。(连载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