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闲话“老将”

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功勋卓著的老将。他们曾经用才智胆略建立奇功,功不可没。不过,老将也应保持应有的警醒,否则恃老行事,思索不够,言行不逊,不仅于一个集体无益,对个人来说,也不得善终。
读“三国”,对关羽的死无不痛惜,不过叹惋之余,也有对于老将的一些思索和人生的一些启迪。对于关羽的英雄故事,不胜枚举,当其初展雄姿,就温酒斩华雄,后诛文醜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即使年老,亦有单刀赴会之神勇,曾斩庞德、擒于禁,水淹曹七军,何其英武。但,细读“三国”,对关羽之死痛惜叹惋之余,也不禁生出几分对这位老将的几分苛求。
当年庞统协刘备进入西川,以图大业,后庞统死于落凤坡,面对西川复杂的形势,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前往西川。这就留下了保荆州的问题。云长提出这个问题,诸葛亮根据刘备的意思委用关羽。关羽没有推辞,慨然领诺。孔明交割印绶给关羽之时,关羽曾立誓“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当孔明问关羽:“倘曹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这时孔明就回答:“若如此,荆州危矣。”并接着嘱咐了云长保荆州的战略:“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当云长询问时,诸葛亮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当时称诺:“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是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之后做出的英明的战略。当关羽单刀赴会之时,实际是在践行这个“和”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将的缺点也显现出来,关羽警醒度也失却了几分。
当刘备立为汉中王,曹操大怒,欲起兵讨刘备,司马懿谏曰让孙权先出兵取荆州,然后魏王伺机取汉川。使者满宠见过孙权,细说魏王约孙将军攻取荆州之事,破刘之后,共分疆土。东吴对此刚开始还是心存犹豫,也想过联合云长共破曹操。诸葛瑾以替东吴求婚之名前去试探云长动静。“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后诸葛瑾投荆州来,见过云长,说明来意。这件事对政治战略来说,云长应该是略加思索,甚至是要和谋士商议一下的。但当时的云长却是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诸葛瑾。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当然我们让云长以自己的女儿作和平的抵押是不对的,但在态度上和政治大略上还是应保持应有的警醒。而正是这一细节,改变了“东和孙权”的战略。所以当诸葛亮听荆州来人说起此事,说东吴求婚于关公,关公力拒之。孔明接着就发出了感慨说:“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公回。”可见这看上去的一件小事所引起的政治方略的转变。后也就因魏、吴联合,才最终使得关羽四面楚歌彻底失败。
另外,老将也往往恃功生骄。当细作人探听得曹操连结东吴欲取荆州而报入西川,孔明提出了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从而瓦解敌军。当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来荆州时,云长出郭迎入。后问汉中王封他何爵,当费诗告诉他为五虎大将之首时,他对与黄忠同列不服。“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虽有戏谈的成分,但听来还是让人感觉到某丝过分的傲气。后在费诗的点拨下云长才领悟并受印绶。黄忠怎么了,当其年近七十,依然征战沙场,不亚于其他大将,有勇有谋,与老将严颜,先取葭萌关,后生擒夏侯尚,砍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大伤入川曹兵元气。后与赵云联手作战,夺曹兵粮草,使得曹操最终放弃攻打汉中而班师回许都。为刘备成为汉中王奠定了基础。而关羽声称“不与老卒为伍”,其“刚而自矜”的性格暴露无遗。后来,吕蒙与陆逊正是利用了云长的这一特点,采用了骄兵之计,骄狂轻敌之心已暴露无遗。这正中敌人的下怀。
还有,老将往往会恃势而有失。当云长攻下襄阳,随军司马王甫提醒云长注意保荆州。云长也想出了设烽火台夜则明火昼则举烟的御敌措施,但王甫提醒云长任荆州守将潘睿多忌而好利的特点,不可任用,应改用赵累,云长想当然地进行了否决,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后终至樊城不下又失荆州,连危难时王甫谏说走大路以逃脱都难以听进去。以至父子双双被擒。令人叹惋。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能要求人人完美,但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去完善自己。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将,不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和完善自我的历程,不能恃功自傲,而应多一些冷静和谨慎,多一些谦虚和耐心,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人生不易,愿老将也应多一份警醒。(潍坊第八中学教师 王永兰 李学)